ISSN 1003-8035 CN 11-2852/P

    湖北武汉白沙洲隐伏岩溶区地质结构与岩溶塌陷分类

    陈标典, 李喜, 李祖春, 姜超, 贾毅, 李慧娟, 刘鹏瑞

    陈标典, 李喜, 李祖春, 姜超, 贾毅, 李慧娟, 刘鹏瑞. 湖北武汉白沙洲隐伏岩溶区地质结构与岩溶塌陷分类[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1, 32(2): 43-52.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1.02.06
    引用本文: 陈标典, 李喜, 李祖春, 姜超, 贾毅, 李慧娟, 刘鹏瑞. 湖北武汉白沙洲隐伏岩溶区地质结构与岩溶塌陷分类[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1, 32(2): 43-52.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1.02.06
    Biaodian CHEN, Xi LI, Zuchun LI, Chao JIANG, Yi JIA, Huijuan LI, Pengrui LIU. Type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mechanism of karst collapses in Baishazhou, Wuhan City of Hubei Provinc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21, 32(2): 43-52.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1.02.06
    Citation: Biaodian CHEN, Xi LI, Zuchun LI, Chao JIANG, Yi JIA, Huijuan LI, Pengrui LIU. Type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mechanism of karst collapses in Baishazhou, Wuhan City of Hubei Provinc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21, 32(2): 43-52.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1.02.06

    湖北武汉白沙洲隐伏岩溶区地质结构与岩溶塌陷分类

    基金项目: 武汉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项目(ZSHJ-WHS-FW-2018-112;ZSHJ-WHS-FW-2019-162;WHHC-2020-ZC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标典(1990-),男,湖南邵东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及岩溶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E-mail:593192274@qq.com

    • 中图分类号: P642.25

    Type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mechanism of karst collapses in Baishazhou, Wuhan City of Hubei Province

    • 摘要: 武汉市可溶岩大多隐伏于第四系土层及白垩—古近系红层下部,可溶岩分布地区地质结构与岩溶地面塌陷关系密切,已发生的岩溶地面塌陷中上黏下砂地质结构占绝大部分。以白沙洲岩溶条带长江两岸为研究区,根据盖层黏性土、砂性土、软弱土、非可溶岩(红层)的上下叠置关系及地面塌陷特征,将可溶岩分布区地质结构划分为3类、5型;岩溶塌陷的实质是土体塌陷,在岩溶区地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土体物理力学特征差异,受力后塌陷过程中土颗粒的运移方式,即黏土块体塌落、砂颗粒漏失、软弱土流失,系统将研究区岩溶塌陷机理分为土洞型、沙漏型、泥流型3类,同时也存在多种类型复合型岩溶塌陷。
      Abstract: Most of the soluble rocks in Wuhan lie in the quaternary soil layer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chalk-paleogene red layer,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soluble rock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karst ground collapse, most of the happened ground collapse in the stratum with the upper clay-lower sand. The study area is on the both sid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long the Baishazhou karst belt, according to the thickness and the superimposed relation of overburdened clay, sandy soil, soft soil, non-soluble rock (red bed) and surface collapse,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olvable rocks is classified into 3 categories and 5 types. The essence of karst collapse is soil collapse,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as well as the migration mode of soil particles during collapse including the clay mass collapse, sand particle leakage and the loss of soft soil, the mechanism of karst collapse is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such as soil cavity type, hourglass type and mud flow type, and there are 2 or 3 types of compound karst collapse.
    • 近年来,受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冰冻圈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大面积的冰川消融退缩,导致冰川的失稳现象逐渐增加,同时受地形、地震等内外作用力的影响,使得冰崩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加,并由此引发诸如冰湖溃决、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等冰川链式灾害,给下游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也对国家的重大工程的开展造成极大的威胁[1-3]。例如1950年西藏林芝地区发生的则隆弄冰崩—堵江链式灾害[2-3],1953年西藏波密地区古乡沟冰崩—泥石流链式灾害[2],1962年秘鲁安第斯山脉Huascaran地区冰崩—碎屑流链式灾害,1970年秘鲁7.7级地震触发Nevados Huascaran冰崩[4],1965年阿尔卑斯山脉Allalin冰崩[5-7],2002年俄罗斯境内的Kolka冰崩—泥石流灾害[8-9],2003年新西兰Franz Josef冰川两次发生冰崩—洪水链式灾害[10],2004年青海省玛沁县大武乡的阿尼玛冰崩—堵河灾害[3],2012年锡亚琴冰川争端区域冰崩—岩崩事件[3],2015年新疆公格尔九别峰冰川跃动和冰崩[111],2016年西藏阿里地区阿汝村两次冰崩[1],以及2021年印度北阿肯德邦一处水力发电大坝附近发生冰崩—山洪链式灾害[12-13],均导致大量的人口失踪死亡,公共设施、耕地牧场被毁。受多因素尤其受气候变暖影响,冰川稳定性降低[14],促使未来冰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严重威胁当地及下游地区甚至周边国家的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5]

      冰崩作为新型灾害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冰崩最早记录于1767年,瑞士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和登山家Saussure[16]在登山过程中详细记录了阿尔卑斯冰川的运动和雪崩现象。随后1849年和1895年国外有两次关于冰崩的简单记载[3]。直至20世纪后,人们才逐渐对冰崩有了一定的认识。1968年Crandell对冰崩进行初步的定义[2],即大量的冰迅速的从山坡或者陡崖上运动下来的过程。1977年瑞士冰川学家RÖTHLISBERGER[17]对冰崩进行简单的分类,一类是出现在冰崖下的陡峭冰川坡上,冰崩后产生的碎片保留在冰川上,可以重新结合或形成新的冰舌;第二类冰雪崩类似于山体滑坡的事件,其中相当一部分冰体从冰川的陡峭部分上掉下来,移动到超过冰川原始位置的地方,有时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Margreth等[18]基于1996年9月和1997年1月Gutzgletscher冰崩进行冰雪崩危害评估,并对冰崩的形成机理和研究的难点进行分析,其认为冰崩就是冰体在重力作用下从冰川上破裂下降到斜坡上并形成小块冰块的过程。

      相较于国外冰崩灾害的研究,国内对于单独的冰崩灾害研究比较少,更多的是对冰崩可能引发的冰湖溃决、冰川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进行研究。1986年吕儒仁等[19]首次在研究中提出1964年发生在工布江达县唐不朗沟内的一次冰湖溃决泥石流事件是由于上游冰川发生滑坡式的冰崩,导致大量的冰川碎屑物冲入冰湖中,造成冰湖水位突涨并溃决,最终导致此次泥石流灾害发生。随后刘晶晶等[20]、程尊兰等[21]、姚晓军等[22]通过对西藏自治区发生的冰湖溃决事件进行分析,认为冰崩是诱发冰湖溃决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冰崩发生又与气温的逐渐升高相关。胡文涛等[1]针对全球范围内发生过的重大冰崩灾害进行梳理、总结,研究了冰崩体的物质组成和运动特征,同时总结出可能影响冰崩灾害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关的研究方法。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冰崩灾害的研究已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为后续对冰崩灾害的准确定义、类型划分、形成机制分析、灾害链分类方式以及进一步开展室内外试验、监测等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由于冰崩发生的频数相对较少,研究相对分散,尤其是对西藏地区的冰崩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制约着西藏地区冰崩灾害及其灾害链评估、监测预警、工程防治等领域的发展,由此,本文通过整理西藏地区已有的冰崩记录,归纳出其形成机制、分析冰崩灾害链的类型及其影响、总结目前相关监测预警手段,以及对未来冰崩灾害研究的展望,以期能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前学术界对于冰崩灾害还没有相对统一的定义,就冰崩的定义而言,吴积善等[23]认为冰崩是由于冰川的跃动或者强烈消融,导致处在陡坡上的冰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或者沿着薄弱层出现断裂,形成大块崩落。钟敦伦等[24]认为冰崩是分布在陡急斜坡上的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冰川内部的某一剪切破裂面或脆弱面迅速脱离母体并倾倒或滑塌、坠落的现象,具有和崩塌类似的特征。《冰冻圈科学辞典》将冰崩定义为在重力作用下冰川从冰川陡峻处或者冰架边缘处崩落的现象,多发生在冰川末端,有时也会发生在冰川的中上部[25-26]

      冰崩发生的本质是能量的释放[27],冰崩的发生受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童立强等[28]通过对色东普流域频繁堵江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出4点主要原因:阶梯状地形、沟口碎屑物堵塞河道的状态、海洋型冰川以及冰裂隙较多,另外地震、降雨等也是诱发冰崩造成堵江的原因之一。沈永平等[29]通过已有资料以及现场考察对新疆冰雪灾害的类别、成因以及分布的范围进行总结,冰崩主要由于冰川的坡度较大,从而造成不稳定断裂,气候的变化使冰体更易发生断裂。刘淑珍等[30]认为冰舌的裂隙发育情况很大程度上反映冰崩或冰滑坡发生的概率,冰舌的裂隙越发育,越有利于冰崩的发生。刘秧[31]通过研究冰川条件和温度条件来探究其对冰崩或冰滑坡的影响规律,认为冰川坡度越大、坡向越靠近南方,冰川面积越大,气温升高都有助于冰崩的形成。总体而言,冰崩的发生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以及冰体自身的发育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地区发生了45次冰崩(表1),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出冰崩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地形因素、构造运动、气候作用。

      表  1  1949—2020年西藏地区冰崩统计
      Table  1.  Ice avalanche statistics in Tibet from 1949 to 2020
      地点年月成因成灾形式地区
      则隆弄冰川[3,32]1950年8月地震冰崩—泥石流—堵塞坝米林县
      桑旺错[22,33-34]1954年7月气候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洪水康马县
      次仁玛措[22,35]1964年冰崩—冰湖溃决聂拉木县
      章藏错[34]1964年冰崩-洪水-泥石流聂拉木县
      隆达错[20]1964年8月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吉隆县
      吉莱错[33,35]1964年9月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定结县
      达门拉咳错[20,33-35]1964年9月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工布江达县
      阿亚错[20,33-35]1968年/1969年/1970年8月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洪水定日县
      坡戈错[20,33-35]1972年7月高温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索县
      坡戈冰湖[35]1974年7月冰崩—冰湖溃决—洪水丁青县
      扎日错[20,33-35]1981年6月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洛扎县
      次仁玛措[20,35-38]1981年7月高温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聂拉木县
      印达普错[22,35]1982年8月定结县
      金错[39]1982年8月冰崩—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定结县
      培龙沟上游[21,34]1983年7月/1984年8月/1985年6月气候冰崩—临时性冰湖-冰湖溃决-泥石流林芝县
      光谢错[20-21,33,40]1988年7月气候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堵江波密县
      热杰错[35]1992年9/10月冰崩—冰湖溃决亚东县
      夏嘎湖[35]1995年5月高温冰崩—洪水乃东县
      扎那泊[35]1995年6月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吉隆县
      扎木弄沟[41]2000年4月地震冰崩—滑坡—堰塞湖—泥石流波密县
      龙纠错[35,39]2000年8月康马县
      冲巴吓错[42]2000年8月冰滑坡—冰湖溃决—泥石流康马县
      嘉龙错[20,21,34-35]2002年5/6月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洪水聂拉木县
      得嘎错[20,21,34]2002年9月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洪水洛扎县
      浪错[22,39,43]2007年8月错那县
      尖母普曲[34]2008年4月冰崩—泥石流—洪水林芝县
      折麦错[39,44]2009年7月错那县
      错嘎湖[22,39]2009年7月边坝县
      给曲冰湖[39]2010年7月定结县
      然则日阿错[3]2013年7月气候冰、雪崩—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嘉黎县
      那隆藏布沟[35]2014年6月气候冰崩—泥石流—冰湖溃决—洪水波密县
      土拉沟冰湖[35]2015年7月气候冰崩堵塞管涌通道—冰湖溃决—洪水边坝县
      阿汝村[1,3,45]2016年7/9月气候冰崩日土县
      色东普沟[3,11]2014年/2017年10/12月/2018年7/10月降雨冰崩—碎屑流—堵江米林县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坡度是冰崩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冰川的稳定性与冰川坡度有着密切的联系[3146],经验表明,温带冰川的坡度约30°时变得不稳定,冷冰川的极限坡度约为45°[17]。冰川坡度与冰川剪应力呈正相关,即冰川坡度越大,冰川运动的速度越快,易形成冰裂缝[47],另外冰川坡向越靠近南方,日照越多,辐射也就越强[3148-49],加之冰川的海拔以及表面覆雪程度不同造成冰川表面热量分布不均匀,促进冰川裂隙的发育,有利于冰崩的产生[50-51]。此外,冰川在前进过程中还会受到冰川底部基岩地形的影响,底部基岩地形复杂,导致冰川各部分前进方向和速度不一致,促进冰裂隙的发育,也为冰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52]

      常见的诱发冰崩的构造运动有火山、地震等。2002年9月,俄罗斯Kolka冰川发生冰崩,诱发泥石流,时速高达300 km/h,形成多个堰塞湖,超120人丧命。该地区在7月14日和8月22日发生过两次地震,冰崩之后有硫化氢气味出现,且冰川尽头有高达60 °C的温泉存在,故判断该冰崩灾害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共同作用所致[53],即局部不稳定的地质构造与该地区的地热活动相互作用为冰崩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54]

      西藏地区地震断裂带分布密集,地震频发(图1),地震是该地区诱发冰崩的主要构造运动,由于冰川表面存在大量的冰裂缝,地震发生所释放的能量改变了冰体的内部应力,使得冰裂缝进一步扩展、贯穿,诱发冰崩(图2)。1950年8月15日的则隆弄冰崩—泥石流灾害系西藏墨脱发生里氏8.5级地震所致[36]

      图  1  1949—2020年西藏地区里氏4.0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with Richter scale above 4.0 in Tibet from 1949 to 2020
      图  2  1949—2020年西藏地区冰崩分布图
      Figure  2.  Ice avalanche distribution in Tibet from 1949 to 2020

      全球气候变暖是诱发冰崩的重要原因,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活动层的厚度增加,加速冻融过程[29],促使冰川底部的不稳定性增加。杜军等[55]通过对西藏地区近50年的极端气候事件进行分析表示,西藏地区近50年的极端气温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而高海拔地区的增温速率及幅度明显大于低海拔地区[56]。根据表1统计的冰崩记录,米林县、聂拉木县、定结县以及林芝县(2015年前为林芝县)发生冰崩频数较高(图3),结合该四个县所对应气象台站监测到的年平均气温及20-20时降雨量数据进行分析(定结县选择其邻近气象台站数据,即定日县气象台站),西藏地区近70年的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降雨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趋势(图4),而气候变化加速了高原冰川末端的消融,消融水或降雨沿着冰裂缝下渗并进一步扩展裂缝[3157-58],减弱了上部冰体与冰床之间的摩擦阻力[59-60],最终诱发冰崩。1986年9月16日,喀喇昆仑K2高峰受高强度降水影响发生冰雪崩[61]。2013年7月5日,然则日阿错系气温升高导致冰崩入湖造成冰湖溃决灾害[62]

      图  3  1949—2020西藏各地区冰崩统计
      Figure  3.  Ice avalanche statistics in Tibet from 1949 to 2020
      图  4  西藏地区近70年年平均降水量、气温变化图
      Figure  4.  Variation of annual mean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in Tibet in recent 70 years

      我国80%以上的冰川集中发育在海拔为4500~6500 m的范围内[63],具有较大的势能,在冰崩灾害发生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剧烈的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当冰崩的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极有可能激发不同的灾害,进而形成灾害链[64-65],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四季更替,西藏地区冻土反复的冻融交替,造成土质松散,为灾害链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物源。崔鹏等[66]分析了冰滑坡、冰崩导致的冰湖溃决的机制和条件,并归纳出6种由此导致冰湖溃决泥石流的演化模式。朱颖彦等[67]按照对中巴喀喇昆仑公路的毁坏直接间接情况将灾害分为冰川灾害和冰川地质灾害,其中冰川地质灾害就呈灾害链的形式毁坏中巴公路。刘传正等[68-69]将雅鲁藏布江色东普沟的冰川灾害总结为冰崩—岩崩—滑坡—碎屑流—堵江—堰塞湖—溃决洪水的灾害链形式。张俊才等[11]对阿尼玛卿山冰崩灾害链进行分析,归纳出阿尼玛卿山晓玛沟冰崩链生灾害的形式为冰崩—碎屑流—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是较为典型的高寒地区山地灾害链,且在同一区域多次发生同样类型的链生灾害,具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双重灾害链属性。童立强等[3]以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崩灾害归纳为3种类型,分别为冰崩直接灾害、冰崩—冰湖溃决灾害和冰崩—堵溃链式灾害,分别对三种类型的冰崩造成的危害进行阐述。赵永辉等[70]通过对雅鲁藏布江色东普沟的滑坡堵江事件进行研究,总结出堵江事件的演化过程为冰崩、岩崩—滑坡—碎屑流—堵江。Jia等[71]也对雅鲁藏布江堵江灾害链进行路径分析,认为灾害链的发展演化过程为冰川融水—松散冰碛物动员—沿侵蚀槽陡坡迁移形成冰川泥石流—形成坝塞堵塞河道—堰塞湖。万佳威等[72]将嘉黎断裂带沿线的成灾模式划分为高位崩滑直接堵江形式、高位崩滑形成碎屑流堵江形式、高位泥石流堵江形式和冰湖溃决形式4类。

      根据表1的成灾形式可知,冰崩灾害主要分为冰崩直接灾害和冰崩链式灾害,而冰崩链式灾害最终基本以泥石流或洪水形式呈现,因此根据发生泥石流的形式,将冰崩链式灾害分为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链式灾害、冰崩—堵溃—泥石流链式灾害、冰崩—直接型泥石流(山洪)灾害3类。

      冰湖溃决主要由冰崩、冰滑坡或冰川跃动引起,少数由冰崩和管涌共同诱发[64]。其中喜马拉雅山地区有记录的冰碛湖溃决灾害都具有冰雪崩入湖形成涌浪从而诱发溃决的成因[42]。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链式灾害的冰川体毗邻冰湖,部分冰川的前缘(冰舌)深入冰湖,冰川内部裂隙在水位波动以及冻融交替的过程中逐渐扩张形成裂隙面,当冰体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时失稳崩落[73]。冰川体、冰舌失稳瞬间入湖造成水位迅速上涨并形成涌浪冲击终碛堤,导致溢流型溃决[66],或者在涌浪的掏蚀下,终碛堤内形成管涌通道,造成堤坝溃决[31],诱发泥石流、滑坡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1981年,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次仁玛措冰崩入湖造成冰湖溃决,进一步形成泥石流,摧毁沿章藏布沟两岸的道路、桥梁、电站,造成尼泊尔境内200多人罹难[36-37]

      冰崩—堵溃—泥石流链式灾害可进一步细分为冰崩—碎屑流—堵溃—泥石流链式灾害和冰崩—直接堵溃—泥石流链式灾害,受冰川及基岩体的坡度和冰崩体的规模以及运动距离的约束[27]。冰崩—碎屑流—堵溃—泥石流式灾害在冰川崩落后快速移动,形成碎屑流,裹挟沿途的物源前进,造成下游江河堵塞,形成暂时性堰塞湖,溃决后可形成洪水或泥石流,严重威胁下游的居民点以及工程设施。冰崩—直接堵溃—泥石流式灾害主要是高位的冰川崩落后由于受基岩体坡度较陡影响,直接坠入江河堵塞河道,该类型灾害主要分布在河谷陡峭处,冰崩的同时可能伴随着岩崩。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发生里氏8.5级地震,导致则隆弄冰川突然崩落,形成冰川泥石流,掩埋了直白村,致使全村100余人死亡,同时碎屑物堵塞上游峡谷形成大坝,于1953年9月29日在持续高温降雨的作用下溃决造成古乡沟特大泥石流灾害[36]。2018年10月,西藏林芝市色东普沟上游发生冰崩,冰崩体及碎屑流堵塞雅鲁藏布江,2天后堰塞湖溃决,导致孟加拉国地区受到洪水的威胁[5769]

      冰崩的发生为泥石流及后续的次生灾害提供了水源和固体物质,胡桂胜等[74]对西藏林芝地区的泥石流类型进行分析,归纳出三类冰雪崩型泥石流[75],其中两类为冰崩—直接型泥石流,一是冰雪崩过程中直接形成泥石流,当气温高达15 °C,冰体融化,使内部孔隙水压力增加,随着压力的增加,摩擦系数逐渐减小[9],流动性增强,当土砂含水量达13%,便可形成泥石流[36],即当满足上述条件便可形成冰雪崩直接型泥石流,该类型的泥石流速度快、破坏性强,但规模通常比较小;二是冰崩体与上游沟道的冰雪融水相遇形成的泥石流;冰崩—直接型泥石流灾害通常发生在较偏远地区的地方,或规模较小,对下游影响较弱,但为下一次的泥石流启动提供了一定的物源,具有一定的成灾规模。

      通过归纳,可以总结出冰崩灾害链的如下几个特点:

      (1)突发性、爆发性强,难以预报,且容易导致大规模的毁灭性灾难[76]

      (2)海拔落差小,灾害链危害相对小,过程较缓;海拔落差大,灾害发生迅猛,过程迅速,毁灭性极强,危害更大。

      (3)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6—9月,气温升高,积雪融化,降水增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图5)。

      图  5  1949—2020年西藏地区冰崩发生月份分布图
      Figure  5.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ice avalanche in Tibet from 1949 to 2020

      (4)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链式灾害主要集中在日喀则地区与山南地区,即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及南段区域,该区域冰湖分布广泛,受气候影响较为明显;冰崩—堵溃—泥石流链式灾害主要集中在林芝地区与昌都地区交界处,即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区域,该区域冰川高程落差较大[77],降雨充沛且集中[78],物源补给丰富,为进一步造成堵江提供大量物源;冰崩—直接型泥石流(山洪)灾害主要相对比较分散,取决于冰崩的体积,同时受雨季影响较大(图2)。

      近年来冰崩灾害及其诱发的链式灾害频发、严重危害到下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而有必要对冰崩灾害进行监测,通过对目前的在西藏地区的冰崩灾害监测方式进行梳理,主要为遥感技术和地震仪监测两种方式。

      西藏地区冰川分布广泛,且环境恶劣,传统的人工勘察的方式无法对冰崩灾害进行有效的定位与监测,而遥感技术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能对冰川进行大范围的监测,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可以很快对危险区域进行锁定,尤其针对高位远程的冰崩灾害,目前西藏地区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对于冰崩灾害的监测主要是借助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的早期识别、风险预估和灾后的应急处理、灾后恢复。

      张晓宇等[79]通过高精度遥感结合多光谱遥感地表位移监测技术对茶隆隆巴曲地区发生冰雪崩的规模及频率进行分析,认为该地区主要以小规模的冰雪崩为主。汤明高等[80]基于高分影像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崩隐患进行识别,建立了青藏高原冰崩灾害隐患信息数据库,同时总结出冰崩隐患的发育分布规律,并对识别的冰崩隐患进行单体危险性分级评价。Kääb等[45]基于卫星遥感、数值模拟结合野外调查对2016年西藏地区阿汝村的两次冰崩进行分析,表明可以通过最先进的卫星监测和模型方法对偏远地区的冰崩灾害进行早期的预警。刘传正等[69]利用卫星图像解译雅鲁藏布江色东普沟冰川活动情况,并分析崩滑—碎屑流造成堵江事件的成因,以及对冰崩—滑坡—碎屑流这一链式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估。Dokukin等[7]通过卫星图像发现在冰崩发生前,冰裂缝的扩展速度明显加快。李军等[32]基于多时相光学遥感影像和InSAR形变数据对则隆弄区域进行综合解译,总结出则隆弄高位链式地质灾害的演化形式。李壮等[81]结合多源多期的遥感影像和InSAR数据对色东普沟2018年的高位地质链式灾害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堵溃区,并对其发育变形特征进行分析。刘勇等[82]基于InSAR技术对色东普流域的冰崩碎屑流运动区的地面变形进行研究,通过InSAR变形结果为冰崩事件的发生机理以及冰崩碎屑流的运动特征分析提供依据。董继红等[83]人通过星载雷达来监测加拉白垒峰地区的冰川运动情况,进而为冰崩灾害的发生及影响范围提供判断依据。Salzmann等[4]开发了一种基于统计参数、地理信息系统(GIS)建模技术和遥感技术可对潜在危险地区进行探测的方法。雷添杰等[84]利用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进行灾害的监测评估以及应急救援。

      冰崩被认为是冰震的一重要类型之一[85],通过采用地震学的监测方法可以获得高时间分辨率的信号数据,有利于进一步探究冰崩发育及产生的机理。但目前在青藏高原地区采用地震仪监测冰崩事件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

      陈宇乔[86]通过地震仪对老虎沟12号冰川进行监测,发现了两种冰震周期信号,其中短周期信号被认为可能是冰川表面冰裂隙破裂产生。左洪等[85]在阿汝冰川附近布设多个短周期地震台站,发现夏季冰震事件震级明显比冬季大,可能受冰川表面与内部的温差影响。

      西藏地区海拔高,地势险峻,遥感技术是该地区目前主要的监测方式,尤其是高分辨率影像,有利于研究人员提取冰崩灾害的相关特征情况,评估灾害的危险性以及灾后重建等。但是遥感技术也存在其局限性,一方面依赖于卫星的回归周期以及卫星搭载的传感器精度(分辨率),无法对冰川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另一方面受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气候影响,在雨热季冰崩频发期云雾较多,造成光学遥感影像的噪音较多,不利于分析,雷达遥感虽对云雾有一定的穿透作用,且对地形变化相对敏感,有利于冰川裂缝、冰川塌陷等变形特征的提取,但其存在三维形变数据获取难、信号低相干、大气延迟等问题;地震仪通过对冰崩产生的信号进行分析,能够由此反映冰川的内部活动、冰裂隙的发育以及冰崩的能量情况,有利于冰崩产生机理的研究,但冰崩发生位置通常较为偏远,安装布设设备难度大,限制该监测方式的应用。

      冰崩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产生的新型灾害,目前对冰崩灾害还没有准确的定义,相关的研究方法有限,其类型的划分也没有统一的规范,以致各个国家或者研究团队在研究冰崩灾害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时对冰崩的产生机理还不明确,相关研究资料还不够丰富,加之冰崩大多发生在偏远地区,网络信号弱甚至没有信号,人员进入困难,不利于冰崩现场数据的获取与传输,进而影响对冰崩灾害的危险评估、监测预警甚至工程治理等研究工作的开展。因此,亟需开展相关室内外试验,完善冰崩灾害的研究体系。

      对冰崩发生机理的研究是进一步开展冰崩灾害监测预警的基础。通过模拟实验,分析冰崩产生过程中的力、声、水热等变化过程,阐述冰崩产生过程中不同因素包括海拔、坡度、辐射强度、温度、降雨等对其物理性质的影响作用,结合野外监测数据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冰崩灾害的成灾机理。

      冰崩灾害大多发生于高寒高海拔的无人区,通常呈链式灾害给下游的民众带来危害,这类灾害通常具有与分布范围广,高速远程且危害大,实地勘测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对这类灾害的早期识别尤为重要。目前西藏地区冰崩灾害的主要监测方式为遥感技术,地震仪监测也还处在起步阶段,对灾害本身的实时监测、监测手段的多样化还比较缺乏,发展次声阵列监测、全站仪-地震监测系统-GPS站网-近距离摄影测量联合监测技术等多种监测方式[87-93],为进一步探究冰崩灾害的发育演化机制提供数据支撑,以遥感技术为主的大范围监测与早期识别——多种监测方式联合的实时精准监测的模式会是未来冰崩监测的发展趋势。

      冰崩常导致泥石流、滑坡等链生灾害的发生,加强冰崩次生灾害的监测预警,建立冰崩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以减少对下游群众的威胁。因此,根据冰崩灾害类型以及其威胁范围布设相应的链式监测设备,通过在有条件的冰川附近布设监测设备,在对应的威胁区域布设滑坡、泥石流等监测设备,实现冰崩灾害从源头到终点的全方位链式监测;同时建立冰崩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逐步实现灾害监测、预警、预警信息发布、群众转移一体化。

      致谢 感谢各评审专家的宝贵意见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earthquake.cn),中国气象数据网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cma.cn)以及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https://www.webmap.cn)提供的数据支撑!

    • 图  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地质构造简图

      Figure  1.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map of the study area

      图  2   研究区水文地质剖面图

      Figure  2.   Hydrogeological section of the study area

      图  3   研究区岩溶地质结构类型分区图

      1—①型;2—②型;3—③型;4—④型;5—⑤型;6—基岩出露;7—非可溶岩区;8—岩溶塌陷

      Figure  3.   Zoning map of karst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the study area

      图  4   块体塌落型型岩溶塌陷地质模型示意图

      1—黏性土;2—塌陷堆积物;3—溶洞及充填物;4—地下水位上下频繁波动;5—土体位移方向;6—裂缝;7—地下水水位

      Figure  4.   Geological model of soil cave collapse

      图  5   鹏湖湾二期工地岩溶塌陷地质剖面图

      1—耕植土;2—黏性土;3—塌陷堆积物;4—灰岩;5—第四系中更新统王家店组残坡积层;6—石炭系上统黄龙组;7—地下水水位

      Figure  5.   Geological section of karst collapse in Penghu Bay second-stage construction site

      图  6   沙漏型岩溶塌陷地质模型示意图

      1—黏性土;2—塌陷堆积物;3—砂性土;4—可溶岩;5—溶洞及填充物

      Figure  6.   Geological model of hourglass-type subsidence

      图  7   佳兆业·金域天下3期岩溶塌陷地质剖面图

      1—黏土;2—粉细砂;3—扰动土;4—粉砂岩;5—灰岩;6—第四系全新统走马岭组冲积层;7—白垩-古近系公安寨组;8—二叠系中统栖霞组;9—不整合接触界线

      Figure  7.   Geological section of Jiazhaoye-Jinyu karst collapse in practical project

      图  8   泥流型岩溶塌陷地质模型示意图

      1—黏土;2—塌陷堆积物;3—淤泥;4—可溶岩;5—溶洞及填充物

      Figure  8.   Geological model of mud flow subsidence

      表  1   研究区岩溶区地质结构类型划分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karst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tudy area

      类型亚类模型图结构特点主要分布
      黏性土(黏性土+红层)直接覆盖
      于可溶岩上;可发生土洞型塌陷
      研究区东部黄鹤楼以北、起义门、毛坦港
      巡司河以西一带以及墨水湖南侧招商1872
      至四新社区一带;属于长江二级阶地、
      一级阶地后缘、剥蚀垄岗区
      上部为黏性土,中部为砂性土,下部为
      可溶岩;可发生沙漏型塌陷或
      沙漏型-土洞型复合型塌陷
      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北部长江两岸,以西锦绣
      长江一带,以东陆家街-司法学校一带;
      属于长江一级阶地覆盖型岩溶区
      上部为黏性土,中上部为砂性土,中下部
      为红层,下部为可溶岩;红层破坏后
      可发生沙漏型塌陷或沙漏型-
      土洞型复合型塌陷
      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长江两岸,以西老关村-
      四新社区一带,以东长江紫都-烽火村和
      张家湾-毛坦港一带、江心洲;多属于
      长江一级阶地埋藏型岩溶区
      上部为黏性土,中上部为砂性土,中下部
      为黏性土(黏性土+红层),下部为可
      溶岩;中下部黏性土(黏性土+红层)
      破坏后可发生沙漏型塌陷或沙漏型-
      土洞型复合型塌陷
      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长江西侧锦绣长江
      以西一带,及东部余家湾车站一带;属于
      长江一级阶地可溶岩上部残积层分布区
      软弱土和可溶岩之间夹有厚度大于1 m的
      黏性土(黏性土+红层);黏性土(黏性土+
      红层)破坏后可发生泥流型塌陷
      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北太子湖-江城大
      道一带及村一带,零星少量分布于招商
      1872一带;属于长江二级阶地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研究区内岩溶塌陷类型分类表

      Table  2   Classification table of karst collapse types in the study area

      序号发生时间塌陷名称(地点)塌陷规模塌陷灾情地质结构诱发因素塌陷机理
      11931年8月武昌区丁公庙江堤溃口,白沙洲淹没,导致人畜伤亡。地下水位波动沙漏型
      21977年9月汉阳区汉阳中南轧钢厂中型1栋民房倒塌,1500t烟煤和600t钢材被埋,工厂停产。开采地下水沙漏型
      31983年7月武昌区白沙洲阮家巷中型倒塌民房1间,上万块砖瓦被埋,破坏房屋5栋。地下水位波动沙漏型
      2005-08-22中型道路破坏,工地长约10 m围墙和工棚倒塌,自来水管断裂。桩基施工沙漏型
      41988年5月武昌区陆家街中型10间民房倒塌,20间房屋墙体开裂,输电线路破坏,学校停课。地下水位波动沙漏型
      51999-04-22洪山区青菱乡毛坦港小学中型毁坏公路、水渠、农田,致使交通中断,危及配电房,对京广铁路构成潜在威胁。地下水位波动沙漏型
      62000-02-22武昌区涂家沟市司法学校中型3栋楼房毁坏、学生食堂墙体开裂、配电房开裂、水塔开裂、水塔罐体倾斜,进出校门道路开裂,学校停课。降雨沙漏型
      71997年洪山区青菱乡烽火村乔木湾小型42栋230余间房屋开裂倒塌,19栋房屋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611万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10万元。开采地下水沙漏型
      2000年3月小型开采地下水
      2000-04-06大型开采地下水
      82005-08-10洪山区青菱乡烽火村江南竹木大市场小型1栋平房受损。地下水位波动沙漏型
      92006年4月武昌区白沙洲长江紫都花园中型工棚倒塌,新建楼房墙体拉裂。钻探施工沙漏型
      102009-06-10武昌区武泰闸小型道路破坏,一辆货车受损。钻探施工,载重车辆荷载和振动沙漏型
      2009-12-16中型道路破坏。桩基施工沙漏型
      112009-06-17洪山区烽火村中型道路破坏,一辆货车受损,司机受轻伤。钻探施工沙漏型
      2009-06-27中型道路破坏,交通主干道中断。钻探施工、载重车辆荷载和振动沙漏型
      122009-11-24洪山区白沙洲大道张家湾段中型道路破坏,交通主干道中断,供水管破裂。桩基施工振动沙漏型
      132009-12-22洪山区烽火村钢材市场中型主供水管道破裂,道路破坏,4间房屋开裂。桩基施工沙漏型
      142010-01-28洪山区青菱乡光霞村五组中型钻具及钻杆被埋,菜地受损。钻探施工沙漏型
      152010-04-18青菱乡烽火村白沙洲大道小型道路破坏。载重车辆荷载和振动沙漏型
      162010-07-19青菱乡张家湾南湖变电站中型变电站主建筑物南段墙面、立柱开裂,10 kV消弧线圈室停止工作并拆除,梅家山至张家湾一带工业及民用用电受到威胁。桩基施工振动沙漏型
      172011年5月武昌南湖红旗村中型一台打桩机被埋。桩基施工沙漏型
      182013-04-14洪山区青菱乡毛坦港佳兆业·金域天下三期中型延误工程工期。钻探施工沙漏型
      192014-06-04—
      2014-06-26
      洪山区烽火村还建项目H10、H11地块中型影响施工安全和建筑物稳定钻探施工沙漏型
      202015-08-10汉阳区鹦鹉大道乐福园酒楼锦绣长江店北中型塌陷造成两名人员失踪,2层的活动板房遭受破坏。钻探和桩基施工沙漏型
      212015-08-07汉阳区鹦鹉大道地铁6号线K12+583小型地铁施工暂停。钻探和桩基施工沙漏型
      222017-05-23洪山区青菱街烽火村烽胜路保利新武昌小区西侧中型2间工棚宿舍严重倾斜、工地围墙垮塌约30 m、毁坏景观树1棵、花坛4座、广告牌1个;路面路基损毁约100 m2及该路段自来水管道、路灯电线、通讯电缆等;人行道路面和工地地面多处开裂。钻探和桩基施工沙漏型
      下载: 导出CSV
    • [1] 罗小杰. 武汉地区天兴洲碳酸盐岩条带岩溶发育的异常性及其成因探讨[J]. 中国岩溶,2015(1):35 − 42. [LUO Xiaojie. Karst abnormal development and origin of the Tianxingzhou carbonate rook belt in the Wuhan area[J]. Carsologica Sinica,2015(1):35 − 4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11932/karst20150105
      [2] 史俊德, 连冬香, 杨士臣. 论岩溶塌陷问题[J].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8(3):264 − 267. [SHI Junde, LIAN Dongxiang, YANG Shichen. Discussions on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 problems relevant to Karst collapse[J]. North China Journal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1998(3):264 − 26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3] 罗小杰, 沈建. 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岩溶,2018,37(1):101 − 111. [LUO Xiaojie, SHEN Jian.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Karst ground collapse in China[J]. Carsologica Sinica,2018,37(1):101 − 11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 李前银. 再论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20(3):52 − 55. [LI Qianyin. Further study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Karst collaps[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09,20(3):52 − 5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5] 罗小杰. 也论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机理[J]. 工程地质学报,2015(5):886 − 895. [LUO Xiaojie. Further discussion on mechanism of covered Karst ground collapse[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15(5):886 − 89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6] 王建秀, 杨立中, 刘丹, 等. 阻水盖层分布区岩溶塌陷的物质基础及成因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27(4):25 − 29. [WANG Jianxiu, YANG Lizhong, LIU Dan, et al. Collapse mechanism of Karst area covered by impermeable cappings[J].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2000,27(4):25 − 2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3969/j.issn.1000-3665.2000.04.008
      [7] 王滨, 贺可强. 岩溶塌陷临界土洞的极限平衡高度公式[J]. 岩土力学,2006,27(3):458 − 462. [WANG Bin, HE Keqiang. Study on limit equilibrium height expression of critical soil cave of Karst collapse[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6,27(3):458 − 46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3969/j.issn.1000-7598.2006.03.024
      [8] 苏添金, 洪儒宝, 简文彬. 覆盖型岩溶土洞致灾过程的数值模拟与预测[J]. 自然灾害学报,2018,27(5):179 − 187. [SU Tianjin, HONG Rubao, JIAN Wenbi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covered Karst collapse[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18,27(5):179 − 18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9] 罗小杰, 罗程. 泥流型岩溶地面塌陷物理模型[C].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工程地质学报》编辑部, 2016: 1071−1076.

      LUO Xiaojie, LUO Cheng. Physical model of mudflow karst ground collapse[C]. Engineering Geology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ese Geological Society. Proceedings of 2016 National Engineering Geology Academic Annual Meeting. Engineering geology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ese Geological Society: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2016:1071−1076. (in Chinese)

      [10] 郑晓明, 金小刚, 陈标典, 等. 湖北武汉岩溶塌陷成因机理与致塌模式[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9,30(5):75 − 82. [ZHENG Xiaoming, JIN Xiaogang, CHEN Biaodian, et al. Mechanism and modes of Karst collapse in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19,30(5):75 − 8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1] 任新红, 郭永春, 王清海, 等. 覆盖型岩溶潜蚀塌陷临界裂隙开度模型试验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39(5):84 − 87. [REN Xinhong, GUO Yongchun, WANG Qinghai, et al. Experiment research of the critical fissure width of collapse of covered Karst during underground erosion[J].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2012,39(5):84 − 8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2] 罗小杰, 罗程. 沙漏型岩溶地面塌陷物理模型[J]. 中国岩溶,2017,36(1):88 − 93. [LUO Xiaojie, LUO Cheng. Physical model of ground collapse of hourglass type in Karst region[J]. Carsologica Sinica,2017,36(1):88 − 9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11932/karst20170111
      [13] 王滨, 贺可强, 姜先桥, 等. 岩溶塌陷渗压效应致塌机理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岩溶塌陷为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1):18 − 22. [WANG Bin, HE Keqiang, JIANG Xianqiao, et al. Study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Karst collapse by seepage pressure—Karst collapse in Zaozhu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05,16(1):18 − 2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3969/j.issn.1003-8035.2005.01.005
      [14] 雷明堂, 蒋小珍, 李瑜. 岩溶塌陷模型试验—以武昌为例[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3,4(2):39 − 44. [LEI Mingtang, JIANG Xiaozhen, LI Yu. Model test of karst collapse—Taking Wuchang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1993,4(2):39 − 4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5] 罗小杰, 罗程. 土洞型岩溶地面塌陷物理模型[C].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 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工程地质学报》编辑部, 2016: 1246−1254.

      LUO Xiaojie, LUO Cheng. Physical model of karst ground collapse of earth cave type[C]. Engineering Geology Committee of Chinese Geological Society. Proceedings of 2016 National Engineering Geology Academic Annual Meeting. Engineering Geology Committee of Chinese Geological Society: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2016:1246−1254. (in Chinese)

      [16] 武鑫, 王艺霖, 黄敬军, 等. 江苏徐州地区岩溶塌陷致塌力学模型及水位控制红线[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9,30(2):67 − 77. [WU Xin, WANG Yilin, HUANG Jingjun, et al. Mechanical model of Karst collapse and red line of groundwater level of Xuzhou Region in Jiangsu Provinc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19,30(2):67 − 7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7] 郭宇, 周心经, 郑小战, 等. 广州夏茅村岩溶地面塌陷成因机理与塌陷过程分[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0,31(5):54 − 59. [GUO Yu, ZHOU Xinjing, ZHENG Xiaozhan, et al. Analysis 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process of Karst collapse in Xiamao Village, Guangzhou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20,31(5):54 − 5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8] 涂婧, 刘长宪, 姜超, 等. 湖北武汉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0,31(4):94 − 99. [TU Jing, LIU Changxian, JIANG Chao, et al. 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 of Karst collapse in Wuhan City[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20,31(4):94 − 9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9] 周长松, 邹胜章, 朱丹尼, 等. 广昆铁路复线秀宁隧道大皮坡—中村段岩溶塌陷成因[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46(3):146 − 152. [ZHOU Changsong, ZOU Shengzhang, ZHU Danni, et al.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Karst collapses near the Dapipo-Zhongcun section of the Xiuning tunnel of the Guangzhou-Kunming railway[J].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2019,46(3):146 − 15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0] 高宇梁, 李殿辉. 湖北大冶鸡冠嘴金矿岩溶塌陷成因分析[J]. 湖北地矿,2003,17(4):19 − 22. [GAO Yuliang, LI Dianhui.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Karst collapse in Daye jiguanzui gold mine[J]. Hubei Geology & Mineral Resources,2003,17(4):19 − 2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 期刊类型引用(9)

      1. 汤科,郑达,程儒凇. 无连梁双排抗滑桩与单排抗滑桩水平推桩模型试验对比.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5(03): 91-101 . 百度学术
      2. 吴阿龙,董晨辉,邓友生,庄子颖,陈茁. 悬臂双排抗滑桩边坡治理综述. 工程建设. 2024(01): 1-6+13 . 百度学术
      3. 黎俊杰,肖世国. 穿坡油气管道的框架桩防护结构分析方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05): 1615-1628 . 百度学术
      4. 高建章,方迎潮,王学军,葛华,沈茂丁,梁栋,孟建. 山区天然气管道—滑坡体系下花管微型桩与螺纹微型桩支护性能对比试验.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3(02): 120-131 . 本站查看
      5. 陈权川,徐庆方,谢配红,萧诗礼,朱爱军. 含软弱夹层缓倾顺层岩质边坡中抗滑桩-键组合结构的应用.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3(04): 131-140 . 百度学术
      6. 刘道奇,许旭堂,鲜振兴,杨枫,徐祥,李光杰,黄剑斌. 降雨入渗对三维刚架桩边坡渗流稳定性的影响.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04): 97-106 . 百度学术
      7. 车晓义,赵二华. 高水位地区大型深基坑优化设计与施工分析. 建筑技术开发. 2022(19): 143-146 . 百度学术
      8. 丰月华,罗晓娟,李俊良,曹泽华,姚文敏,宋成彬. 上硬下软地层中h型桩与滑坡相互作用机理模型试验研究. 地质科技通报. 2022(06): 242-252 . 百度学术
      9. 王勇,韩庆楼,杨贞荣. 台阶边坡失稳导致在建构筑物开裂后的支护方案分析. 四川有色金属. 2022(04): 9-1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图(8)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13
    • HTML全文浏览量:  467
    • PDF下载量:  1090
    • 被引次数: 1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5-04
    • 修回日期:  2020-06-0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4-26
    • 刊出日期:  2021-04-2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