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3-8035 CN 11-2852/P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SCD收录期刊
  •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欢迎扫码关注“i环境微平台”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综合研究与区划
基于沟域单元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以四川康定市为例
王峰, 杨帆, 江忠荣, 吴鄂, 汪冠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5038
摘要:
为研究康定市泥石流易发性,将康定市划分为421个沟域单元,采用ArcGIS软件中空间分析工具以及SPSS软件分别对评价指标内部叠加情况、评价指标与泥石流灾害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通过筛除剔除重叠度高、相关性差的评价因子,选取流域面积、melton比率、形状系数比、流域崩滑密度、流域植被覆盖率(NDVI)、流域道路密度、流域平均径流侵蚀力指数(SPI)、多年汛期平均降雨量等8个评价指标进行康定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采用信息量模型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了泥石流易发性,熵值法定量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出评价因子加权信息量值,将康定市泥石流划分为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以及低易发区4个等级。通过频率比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进行检验,ROC曲线AUC值为0.842,表明评价模型精度较高。 为研究康定市泥石流易发性,将康定市划分为421个沟域单元,采用ArcGIS软件中空间分析工具以及SPSS软件分别对评价指标内部叠加情况、评价指标与泥石流灾害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通过筛除剔除重叠度高、相关性差的评价因子,选取流域面积、melton比率、形状系数比、流域崩滑密度、流域植被覆盖率(NDVI)、流域道路密度、流域平均径流侵蚀力指数(SPI)、多年汛期平均降雨量等8个评价指标进行康定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采用信息量模型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了泥石流易发性,熵值法定量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出评价因子加权信息量值,将康定市泥石流划分为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以及低易发区4个等级。通过频率比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进行检验,ROC曲线AUC值为0.842,表明评价模型精度较高。
基于原型网络的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以云南怒江州为例
韩俊, 王保云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7023
摘要:
针对基于泥石流因子评价方法中选取因子不一及训练样本少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原型网络的沟谷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首先,通过元学习方式组织训练数据,计算每一类沟谷的原型中心。其次,计算未知样本与每一类原型中心的距离,得到其从属类别的概率。最后,根据类别概率计算沟谷的泥石流易发性指数,得到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等级。运用模型对怒江州的沟谷进行评价,并与历史灾害数据进行比对,分类正确率达到67.39%,历史事件中泥石流灾害严重程度与模型的评价等级吻合度较好。相比于传统实地勘测和因子评价等方法,本文方法能够通过遥感影像进行泥石流灾害区域的快速识别与评价,为泥石流灾害的预警预测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针对基于泥石流因子评价方法中选取因子不一及训练样本少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原型网络的沟谷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首先,通过元学习方式组织训练数据,计算每一类沟谷的原型中心。其次,计算未知样本与每一类原型中心的距离,得到其从属类别的概率。最后,根据类别概率计算沟谷的泥石流易发性指数,得到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等级。运用模型对怒江州的沟谷进行评价,并与历史灾害数据进行比对,分类正确率达到67.39%,历史事件中泥石流灾害严重程度与模型的评价等级吻合度较好。相比于传统实地勘测和因子评价等方法,本文方法能够通过遥感影像进行泥石流灾害区域的快速识别与评价,为泥石流灾害的预警预测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基于加权信息量模型的云南澜沧县滑坡危险性评价
吴兴贵, 王宇栋, 王蓝婷, 丁梓逸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13
摘要:
云南澜沧县位于滇西经向构造带中,在构造运动强烈,人类活动日益增加背景下,滑坡灾害发育,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对该区域进行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澜沧县滑坡数据为基础,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层岩性、距断层距离,植被覆盖度,距道路距离,降雨量共8个评价因子,构建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与信息量耦合模型,利用ArcGIS地理空间分析对研究区滑坡危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分区。结果显示:高危险区,面积占比17.91%,较高危险区占37.91%,中危险区占25.94%,低危险区占18.25%。经检验评价结果合理,加权信息量模型适用于滑坡危险性评价。 云南澜沧县位于滇西经向构造带中,在构造运动强烈,人类活动日益增加背景下,滑坡灾害发育,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对该区域进行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澜沧县滑坡数据为基础,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层岩性、距断层距离,植被覆盖度,距道路距离,降雨量共8个评价因子,构建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与信息量耦合模型,利用ArcGIS地理空间分析对研究区滑坡危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分区。结果显示:高危险区,面积占比17.91%,较高危险区占37.91%,中危险区占25.94%,低危险区占18.25%。经检验评价结果合理,加权信息量模型适用于滑坡危险性评价。
基于量化因子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
张复金, 徐曙林, 王平, 蔡诚, 陈怡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3042
摘要:
綦江区是重庆市地质灾害高发区域,本研究以綦江区为研究区,根据区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并结合DM数据,提取了斜坡单元内的斜坡结构、坡度、地灾点密度、工程地质岩组、距水系距离、岩层倾角和地质构造共7项主要致灾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地质灾害野外现场核查和修正其各因子权重和分级赋值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斜坡单元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探索建立适合綦江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 綦江区是重庆市地质灾害高发区域,本研究以綦江区为研究区,根据区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并结合DM数据,提取了斜坡单元内的斜坡结构、坡度、地灾点密度、工程地质岩组、距水系距离、岩层倾角和地质构造共7项主要致灾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地质灾害野外现场核查和修正其各因子权重和分级赋值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斜坡单元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探索建立适合綦江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
岩溶山区城市地下隧道工程地质灾害风险分析—以贵阳市为例
付君宜, 陈发达, 沈志平, 尹林莉, 王祥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5013
摘要:
岩溶山区城市地下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地质灾害风险因素,由于成本和工期等原因无法详细查明所有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源,导致各种灾害事故频发。目前对于隧道工程灾害评价方法多依靠专家打分,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大,且部分评价指标难以量化。为解决上述问题,依托岩溶山区轨道交通工程—贵阳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统计其26段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灾害发生位置、类型,仅选取明显相关地质灾害风险因素作为评价因素,根据灾害类型和地质灾害风险因素的位置关系反演出灾害发生频率与地质灾害风险因素间的耦合关系,建立岩溶山区城市隧道工程风险灾害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灾害发生频率与评价体系分段结果吻合程度均在69%以上,评价体系能够较好预测灾害发生频率。 岩溶山区城市地下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地质灾害风险因素,由于成本和工期等原因无法详细查明所有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源,导致各种灾害事故频发。目前对于隧道工程灾害评价方法多依靠专家打分,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大,且部分评价指标难以量化。为解决上述问题,依托岩溶山区轨道交通工程—贵阳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统计其26段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灾害发生位置、类型,仅选取明显相关地质灾害风险因素作为评价因素,根据灾害类型和地质灾害风险因素的位置关系反演出灾害发生频率与地质灾害风险因素间的耦合关系,建立岩溶山区城市隧道工程风险灾害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灾害发生频率与评价体系分段结果吻合程度均在69%以上,评价体系能够较好预测灾害发生频率。
西藏地区崩塌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
吴森, 张文, 刘民生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1017
摘要:
西藏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构造活动强烈,气候条件多样,地质灾害频发,对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日趋显著。其中,崩塌、滑坡是西藏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为了定量分析研究区内崩塌、滑坡影响因子的敏感性,文中基于GIS与确定性系数分析方法,选取了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坡形、高程、距地质构造距离、河网密度、工程地质岩组等8个因子开展了崩塌、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地区崩塌、滑坡影响因子高敏感性区间为:斜坡坡度大于30°,坡向为南东向、南向、南西向,地形起伏度在200~800 m/km2,坡形为凹形坡,高程在1 500~4 500 m,距地质构造距离0~3 km,河网密度>0.5 km/km2,代号为YJ2、TS1、TS2、BZ1的岩组,灾害与影响因子之间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2)影响因子间的敏感性大小:坡度>工程地质岩组>高程>坡形>河网密度>地形起伏度>坡向>距地质构造距离。研究结果对西藏地区崩塌、滑坡易发性评价工作提供了参考。 西藏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构造活动强烈,气候条件多样,地质灾害频发,对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日趋显著。其中,崩塌、滑坡是西藏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为了定量分析研究区内崩塌、滑坡影响因子的敏感性,文中基于GIS与确定性系数分析方法,选取了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坡形、高程、距地质构造距离、河网密度、工程地质岩组等8个因子开展了崩塌、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地区崩塌、滑坡影响因子高敏感性区间为:斜坡坡度大于30°,坡向为南东向、南向、南西向,地形起伏度在200~800 m/km2,坡形为凹形坡,高程在1 500~4 500 m,距地质构造距离0~3 km,河网密度>0.5 km/km2,代号为YJ2、TS1、TS2、BZ1的岩组,灾害与影响因子之间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2)影响因子间的敏感性大小:坡度>工程地质岩组>高程>坡形>河网密度>地形起伏度>坡向>距地质构造距离。研究结果对西藏地区崩塌、滑坡易发性评价工作提供了参考。
中巴经济走廊(国外段)泥石流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
车宏晓, 常鸣, 罗超鹏, 王子亮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107016
摘要:
中巴经济走廊(CPEC)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中国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近年来,受地震和全球气温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巴经济走廊区域内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影响国家战略的实施及周边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开展中巴经济走廊范围内泥石流灾害发育情况的详细调查、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分析其分布规律并进行泥石流危险性区划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聚焦于中巴经济走廊国外段部分,通过光学影像遥感解译、统计分析研究区内泥石流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选取高程、坡向、距断层距离、距水系距离、NDVI、地震峰值加速度(PGA)等6个评价指标,利用概率综合判别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区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叠加年平均降雨指标,实现了区域泥石流危险性区划,为中巴经济走廊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提供服务。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泥石流危险性主要为极低危险性和低危险性,分别占比49.35%和25.41%,主要分布在印度河平原地区;中危险性占比10.75%,主要分布在西南部高原地区,降雨型泥石流最为发育;高危险性和极高危险性分别占比11.09%和3.41%,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原地区,冰川型泥石流最为发育。随着地形变化,泥石流物源增多,受冰川消融和降雨的影响,泥石流发育危险性增高。 中巴经济走廊(CPEC)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中国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近年来,受地震和全球气温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巴经济走廊区域内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影响国家战略的实施及周边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开展中巴经济走廊范围内泥石流灾害发育情况的详细调查、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分析其分布规律并进行泥石流危险性区划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聚焦于中巴经济走廊国外段部分,通过光学影像遥感解译、统计分析研究区内泥石流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选取高程、坡向、距断层距离、距水系距离、NDVI、地震峰值加速度(PGA)等6个评价指标,利用概率综合判别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区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叠加年平均降雨指标,实现了区域泥石流危险性区划,为中巴经济走廊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提供服务。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泥石流危险性主要为极低危险性和低危险性,分别占比49.35%和25.41%,主要分布在印度河平原地区;中危险性占比10.75%,主要分布在西南部高原地区,降雨型泥石流最为发育;高危险性和极高危险性分别占比11.09%和3.41%,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原地区,冰川型泥石流最为发育。随着地形变化,泥石流物源增多,受冰川消融和降雨的影响,泥石流发育危险性增高。
技术方法与防治工程
路堑边坡浅层塌滑的控制因素与生态防治措施
李怀鑫, 晏长根, 王瑞, 席宏平, 卢迪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1019
摘要:
有效掌握边坡浅层塌滑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是开展路堑边坡变形预测及塌滑治理的重要前提,为此,以甘肃省双达高速某路堑边坡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FLAC3D有限元软件平台编写FISH语言,实现饱和度、重度和土体抗剪强度之间的动态关联,在此基础上求解不同降雨强度、坡比和降雨历时条件下路堑边坡的安全系数,并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确定降雨条件下路堑边坡浅层塌滑的主要外界因素主次关系,最后通过室内降雨试验和现场生态防护试验总结了路堑边坡浅层塌滑机制,提出了浅层塌滑生态防治措施。研究表明降雨过程中路堑边坡破坏模式由深层整体滑动向浅层局部滑动演化,且随坡比的降低,浅层塌滑区域由路堑边坡的坡肩部位向坡脚部位演化;相比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坡比对路堑边坡浅层塌滑影响性最大;降雨过程中,路堑边坡浅层土体累计冲蚀率随时间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设置拱骨架和降低坡比均能提高路堑边坡浅层土体的抗塌滑能力;相比HP-FGM和EFM防护材料,聚丙烯纤维土防护材料时效性最理想,路堑边坡浅层塌滑生态治理效果最好。 有效掌握边坡浅层塌滑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是开展路堑边坡变形预测及塌滑治理的重要前提,为此,以甘肃省双达高速某路堑边坡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FLAC3D有限元软件平台编写FISH语言,实现饱和度、重度和土体抗剪强度之间的动态关联,在此基础上求解不同降雨强度、坡比和降雨历时条件下路堑边坡的安全系数,并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确定降雨条件下路堑边坡浅层塌滑的主要外界因素主次关系,最后通过室内降雨试验和现场生态防护试验总结了路堑边坡浅层塌滑机制,提出了浅层塌滑生态防治措施。研究表明降雨过程中路堑边坡破坏模式由深层整体滑动向浅层局部滑动演化,且随坡比的降低,浅层塌滑区域由路堑边坡的坡肩部位向坡脚部位演化;相比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坡比对路堑边坡浅层塌滑影响性最大;降雨过程中,路堑边坡浅层土体累计冲蚀率随时间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设置拱骨架和降低坡比均能提高路堑边坡浅层土体的抗塌滑能力;相比HP-FGM和EFM防护材料,聚丙烯纤维土防护材料时效性最理想,路堑边坡浅层塌滑生态治理效果最好。
露天矿顺倾软岩边坡内排追踪压帮治理工程—以贺斯格乌拉煤矿首采区南帮为例
王东, 刘金尧, 李广贺, 邢晓宇, 郑小虎, 赵嘉奇, 武国良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19
摘要:
边坡稳定性治理对于软岩露天煤矿实现安全高效开采至关重要。为解决露天矿顺倾软岩边坡稳定性治理难题,在分析边坡稳定性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露天矿顺倾软岩边坡内排追踪压帮治理工程。以贺斯格乌拉煤矿首采区南帮为工程背景,兼顾采场与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设计了采场边坡的空间形态,提出了采场与内排土场边坡协同治理方案,可最大限度地安全回收边坡压覆煤炭资源。研究结果表明:弱层暴露长度是露天矿顺倾软岩边坡稳定性的主控因素,控制采场与内排土场间的追踪距离是改善边坡稳定性的有效途径;随着追踪距离的增加,边坡破坏模式从以圆弧为侧界面、弱层为底界面的切层-顺层-剪出滑动逐渐过渡为以圆弧为侧界面、弱层为底界面的切层-顺层滑动,边坡稳定性逐渐下降;内排土场及其与采场构成的复合边坡稳定性随破坏底板弱层回填岩石范围的增大呈指数函数规律提高;贺斯格乌拉煤矿首采区南帮浅部边坡留设40 m运输平盘、15 m保安平盘,底帮深部边坡角29°,追踪距离控制在50 m之内时可满足安全要求;内排土场基底弱层完全破坏并回填岩石倾向长度60 m时可满足安全要求。研究成果为软岩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性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边坡稳定性治理对于软岩露天煤矿实现安全高效开采至关重要。为解决露天矿顺倾软岩边坡稳定性治理难题,在分析边坡稳定性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露天矿顺倾软岩边坡内排追踪压帮治理工程。以贺斯格乌拉煤矿首采区南帮为工程背景,兼顾采场与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设计了采场边坡的空间形态,提出了采场与内排土场边坡协同治理方案,可最大限度地安全回收边坡压覆煤炭资源。研究结果表明:弱层暴露长度是露天矿顺倾软岩边坡稳定性的主控因素,控制采场与内排土场间的追踪距离是改善边坡稳定性的有效途径;随着追踪距离的增加,边坡破坏模式从以圆弧为侧界面、弱层为底界面的切层-顺层-剪出滑动逐渐过渡为以圆弧为侧界面、弱层为底界面的切层-顺层滑动,边坡稳定性逐渐下降;内排土场及其与采场构成的复合边坡稳定性随破坏底板弱层回填岩石范围的增大呈指数函数规律提高;贺斯格乌拉煤矿首采区南帮浅部边坡留设40 m运输平盘、15 m保安平盘,底帮深部边坡角29°,追踪距离控制在50 m之内时可满足安全要求;内排土场基底弱层完全破坏并回填岩石倾向长度60 m时可满足安全要求。研究成果为软岩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性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实时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预警预报动态阈值分析方法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6009
摘要:
目前地质灾害监测领域对于监测预警信息的发布,主要基于各类监测设备的阈值设定。由于阈值是根据经验值或专家估值设定,缺乏地质灾害不同类型、不同环境的针对性,设定之后较长时间保持不变,如果进行阈值调整,也多是根据经验略微浮动,缺少数据样本分析的科学性。另外监测设备容易受到卫星信号、环境因素等影响,因此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会出现误报、漏报的情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于是提出了一种预警阈值自学习自修正从而进行动态调整的方法,引入了两种可变阈值,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和门以及半马尔可夫过程的VTASs性能评估新方法。半马尔可夫过程的应用使该方法能够考虑具有非高斯分布的工业测量。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设计过程,用于优化参数设置,以提高性能指标。通过数值仿真以及与以往研究的比较,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将该方法在实测点位上进行应用,根据结果可知,相比于使用固定阈值,该方法能有效地减少系统误报漏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性,从而更好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地质灾害监测领域对于监测预警信息的发布,主要基于各类监测设备的阈值设定。由于阈值是根据经验值或专家估值设定,缺乏地质灾害不同类型、不同环境的针对性,设定之后较长时间保持不变,如果进行阈值调整,也多是根据经验略微浮动,缺少数据样本分析的科学性。另外监测设备容易受到卫星信号、环境因素等影响,因此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会出现误报、漏报的情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于是提出了一种预警阈值自学习自修正从而进行动态调整的方法,引入了两种可变阈值,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和门以及半马尔可夫过程的VTASs性能评估新方法。半马尔可夫过程的应用使该方法能够考虑具有非高斯分布的工业测量。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设计过程,用于优化参数设置,以提高性能指标。通过数值仿真以及与以往研究的比较,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将该方法在实测点位上进行应用,根据结果可知,相比于使用固定阈值,该方法能有效地减少系统误报漏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性,从而更好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川宝兴张家沟危岩体稳定性及运动学分析
陈锡锐, 刘虹强, 杨剑红, 艾其凯, 钟波, 蔡国军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9043
摘要:
张家沟危岩体于“6·1”芦山地震后被发现,稳定性差,严重威胁下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稳定性计算及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危岩体进行评价,选取稳定性最差的地震工况进行运动学分析,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解析解与数值解成果设计相应防护措施。主要结论有:(1)张家沟危岩体结构破碎,发育顺坡向控制性结构面,破坏模式为滑移式;(2)稳定性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皆表明张家沟危岩体在天然、暴雨、地震工况下均会失稳,其中地震工况下运动距离最长;(3)地震工况下危岩体的破坏模式为震裂—滑移式,运动过程中块石以滑移为主,跳高较小,同时坡面形态显著影响着落石运动特征;(4)落石间相互碰撞挤压会改变其运动特征及冲击动能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其致灾范围。成果可为类似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张家沟危岩体于“6·1”芦山地震后被发现,稳定性差,严重威胁下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稳定性计算及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危岩体进行评价,选取稳定性最差的地震工况进行运动学分析,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解析解与数值解成果设计相应防护措施。主要结论有:(1)张家沟危岩体结构破碎,发育顺坡向控制性结构面,破坏模式为滑移式;(2)稳定性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皆表明张家沟危岩体在天然、暴雨、地震工况下均会失稳,其中地震工况下运动距离最长;(3)地震工况下危岩体的破坏模式为震裂—滑移式,运动过程中块石以滑移为主,跳高较小,同时坡面形态显著影响着落石运动特征;(4)落石间相互碰撞挤压会改变其运动特征及冲击动能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其致灾范围。成果可为类似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黄土高填方场地工后沉降预测模型性能评估方法
于永堂, 郑建国, 孙茉, 黄鑫, 韩文斌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1003
摘要:
工后沉降预测结果是黄土高填方场地变形稳定性评价和建筑物规划布局的重要参考依据。为遴选适合黄土高填方场地的工后沉降预测模型,基于某典型黄土高填方工程的实测沉降数据,分析了工后沉降曲线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建立了17种回归参数模型,提出了模型预测效果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结果表明,该工程填方区工后沉降历时曲线呈“缓变型”变化,土方填筑完工初期无陡增段,随时间增加沉降速率逐步降低,尚未出现沉降趋于稳定的水平段;将外推预测误差、内拟合误差和后验误差比最小化作为综合控制目标,可遴选出理想的回归参数模型;MMF模型(Ⅱ型)和双曲线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较好的稳定性和较强的适应性,在17种模型中的预测效果最佳;沉降数据的变化越平稳,模型预测效果越好;增大建模数据的时间跨度,会提升预测精度,但增大至一定值后,预测精度提升效果不再显著。 工后沉降预测结果是黄土高填方场地变形稳定性评价和建筑物规划布局的重要参考依据。为遴选适合黄土高填方场地的工后沉降预测模型,基于某典型黄土高填方工程的实测沉降数据,分析了工后沉降曲线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建立了17种回归参数模型,提出了模型预测效果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结果表明,该工程填方区工后沉降历时曲线呈“缓变型”变化,土方填筑完工初期无陡增段,随时间增加沉降速率逐步降低,尚未出现沉降趋于稳定的水平段;将外推预测误差、内拟合误差和后验误差比最小化作为综合控制目标,可遴选出理想的回归参数模型;MMF模型(Ⅱ型)和双曲线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较好的稳定性和较强的适应性,在17种模型中的预测效果最佳;沉降数据的变化越平稳,模型预测效果越好;增大建模数据的时间跨度,会提升预测精度,但增大至一定值后,预测精度提升效果不再显著。
煤矿回采工作面内部不良地质体多波联合探测
马志超, 窦文武, 李文, 廉玉广, 李汉超, 李燕川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4019
摘要:
制约岳南煤矿工作面回采速度的因素主要为煤层上方灰岩富水区域和内部地质隐伏构造。通过采用瞬变电磁法、无线电波透视、槽波地震多种物探方法对回采工作面进行透明化探测。探测过程中发现:瞬变电磁法二次波场接受到的感应电压对富水低阻区域较为敏感;观测无线电波透视发射、接收的能量衰减可识别煤层变化区域横向情况;槽波地震的包络振幅、频谱分析与频散曲线综合分析成像后,对于判别断层走向有良好效果。通过多波场中感应因子对异常区域综合响应特征的识别,依据多源波场圈定的异常区域进行平面图叠加,将多种异常特征综合显现,可有效识别工作面顶板富水区域与煤层内部构造区域的关联情况,清晰判断导水通道存在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物探方法可探明回采工作面内部异常区域并提前预测预报,多种物探方法联合探测对今后类似地质条件提供了借鉴依据。 制约岳南煤矿工作面回采速度的因素主要为煤层上方灰岩富水区域和内部地质隐伏构造。通过采用瞬变电磁法、无线电波透视、槽波地震多种物探方法对回采工作面进行透明化探测。探测过程中发现:瞬变电磁法二次波场接受到的感应电压对富水低阻区域较为敏感;观测无线电波透视发射、接收的能量衰减可识别煤层变化区域横向情况;槽波地震的包络振幅、频谱分析与频散曲线综合分析成像后,对于判别断层走向有良好效果。通过多波场中感应因子对异常区域综合响应特征的识别,依据多源波场圈定的异常区域进行平面图叠加,将多种异常特征综合显现,可有效识别工作面顶板富水区域与煤层内部构造区域的关联情况,清晰判断导水通道存在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物探方法可探明回采工作面内部异常区域并提前预测预报,多种物探方法联合探测对今后类似地质条件提供了借鉴依据。
“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在采空区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贾会会, 薛建志, 郭利召, 宋江涛, 张雨丛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2015
摘要:
河北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由于多年矿山开采遗留下大量的采空区,部分采空区未做任何处理存在塌陷隐患,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该地区采空区形变调查和实地监测十分有必要。文中综合应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采空区的空间分布进行划分确定和形变监测。首先应用小基线集技术对采空区进行地表形变解算。然后应用无人机数据构建研究区的三维模型,并通过多期无人机航飞数据,计算2次航飞间地表变化,佐证InSAR技术的结果。最后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部分重点区域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建立采空区精细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技术的联合监测结果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其中InSAR技术探测出研究区最大形变速率−25 mm/a,结合2期无人机正射模型DEM与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差分结果确定出采空区17处的高风险区域,部分区域对居民区和道路有影响。基于“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应用于矿区采空区形变调查和地面沉降监测。 河北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由于多年矿山开采遗留下大量的采空区,部分采空区未做任何处理存在塌陷隐患,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该地区采空区形变调查和实地监测十分有必要。文中综合应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采空区的空间分布进行划分确定和形变监测。首先应用小基线集技术对采空区进行地表形变解算。然后应用无人机数据构建研究区的三维模型,并通过多期无人机航飞数据,计算2次航飞间地表变化,佐证InSAR技术的结果。最后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部分重点区域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建立采空区精细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技术的联合监测结果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其中InSAR技术探测出研究区最大形变速率−25 mm/a,结合2期无人机正射模型DEM与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差分结果确定出采空区17处的高风险区域,部分区域对居民区和道路有影响。基于“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应用于矿区采空区形变调查和地面沉降监测。
三峡库区典型岩溶岸坡危岩体失稳模式和长期稳定性分析
胡雷, 张鹏, 黄波林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5039
摘要: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受库水位升降作用岩溶岸坡消落区岩体劣化,加快了岸坡朝不稳定方向演化。本文以三峡库区黄岩窝危岩体为研究对象,现场详查了消落带岩体劣化现象,数值计算了危岩体的长期稳定性,研究表明:黄岩窝危岩体存在垂直岩溶带和底部渗流带;底部渗流带处于消落带部位,存在软弱区和岩体劣化现象。考虑库水位和暴雨时岩溶水压岸坡稳定性系数为1.69,危岩体处于稳定状态。但是随着岩体劣化导致底部软弱区岩体参数不断下降,稳定性系数年均下降约0.01。预测在约57个周期性水位变动之后黄岩窝危岩体变为欠稳定状态,62个周期后发生失稳破坏。危岩体的破坏模式是顶部出现岩块倾倒崩落和底部软弱区贯通之后发生滑移的复合式破坏,与野外调查定性认识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对库区类似的地质灾害预警和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受库水位升降作用岩溶岸坡消落区岩体劣化,加快了岸坡朝不稳定方向演化。本文以三峡库区黄岩窝危岩体为研究对象,现场详查了消落带岩体劣化现象,数值计算了危岩体的长期稳定性,研究表明:黄岩窝危岩体存在垂直岩溶带和底部渗流带;底部渗流带处于消落带部位,存在软弱区和岩体劣化现象。考虑库水位和暴雨时岩溶水压岸坡稳定性系数为1.69,危岩体处于稳定状态。但是随着岩体劣化导致底部软弱区岩体参数不断下降,稳定性系数年均下降约0.01。预测在约57个周期性水位变动之后黄岩窝危岩体变为欠稳定状态,62个周期后发生失稳破坏。危岩体的破坏模式是顶部出现岩块倾倒崩落和底部软弱区贯通之后发生滑移的复合式破坏,与野外调查定性认识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对库区类似的地质灾害预警和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不同统计模型的肯尼亚滑坡危险性评价
周苏华, 付宇航, 邢静康, 彭爱泉, 蒋明奕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6006
摘要:
肯尼亚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非重要支点。受高原裂谷地形和显著的雨旱季节影响,肯尼亚地质灾害频发。本文以肯尼亚的历史滑坡数据为样本,选取高度、坡度、坡向、地貌、平面曲率、土壤类型、年平均降雨量、水流强度指数、地形湿度指数及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评价指标,分别基于信息量模型(IV)、逻辑回归模型(LR)和极限学习机模型(ELM)对肯尼亚滑坡灾害进行危险性区划,其中ELM分别考虑了SIG、SIN和HARDLIM函数作为激活函数进行讨论。主要结论如下:(1)肯尼亚滑坡灾害高危险性及以上等级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南部的高原和高原-裂谷过渡地带;(2)采用ROC曲线对模型精度进行评价,各模型的AUC值分别为IV(0.977)、LR(0.965)、ELM-SIG(0.859)、ELM-SIN(0.900)、ELM-HARDLIM(0.941),评价结果有效;(3)综合PR曲线结果判定,LR模型的召回率和精确率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优于其他模型;(4)肯尼亚内罗毕省(Nairobi)、中部省(Central)、尼扬扎省(Nyanza)和西部省(Western)四个省份高危险性区域占比较大。 肯尼亚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非重要支点。受高原裂谷地形和显著的雨旱季节影响,肯尼亚地质灾害频发。本文以肯尼亚的历史滑坡数据为样本,选取高度、坡度、坡向、地貌、平面曲率、土壤类型、年平均降雨量、水流强度指数、地形湿度指数及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评价指标,分别基于信息量模型(IV)、逻辑回归模型(LR)和极限学习机模型(ELM)对肯尼亚滑坡灾害进行危险性区划,其中ELM分别考虑了SIG、SIN和HARDLIM函数作为激活函数进行讨论。主要结论如下:(1)肯尼亚滑坡灾害高危险性及以上等级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南部的高原和高原-裂谷过渡地带;(2)采用ROC曲线对模型精度进行评价,各模型的AUC值分别为IV(0.977)、LR(0.965)、ELM-SIG(0.859)、ELM-SIN(0.900)、ELM-HARDLIM(0.941),评价结果有效;(3)综合PR曲线结果判定,LR模型的召回率和精确率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优于其他模型;(4)肯尼亚内罗毕省(Nairobi)、中部省(Central)、尼扬扎省(Nyanza)和西部省(Western)四个省份高危险性区域占比较大。
基于Logistic回归和随机森林的清江流域长阳库岸段堆积层滑坡易发性评价
曾斌, 吕权儒, 寇磊, 艾东, 许汇源, 袁晶晶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5044
摘要:
清江流域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复杂,特别是沿清江库岸地质灾害频发;而过往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多针对行政区域范围、鲜有针对库岸带的专门评价,并且所采用评价指标体系的针对性以及评价方法的可靠性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构建一套更加符合清江流域库岸带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获得更加准确、适用性强的易发性区划成果,本文以清江流域渔峡口~资丘段为研究区,以两岸涉水斜坡体为研究对象,以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构建坡度、坡向、高差、坡型、NDVI、TWI、斜坡结构类型、工程地质岩组、堆积层厚度、河谷演化类型10个指标组成的易发性评价体系;用基于归一化确定性系数的Logistic回归和随机森林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并得到不同易发性区划成果。根据评价结果,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清江干流渔峡口东~资丘东段左岸顺向斜坡体的中~下部涉水区域,且Logistic回归模型在地形地貌复杂的库岸段适用性要优于随机森林模型。研究表明:所选堆积层厚度及河谷演化类型指标很好地代表了清江库岸段的独特地质背景条件特点;同时在非行政区划范围的特定研究区且当历史滑坡样本数量有限的情况下,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较好的学习灾害发育规律并具备可靠的易发性预测能力。 清江流域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复杂,特别是沿清江库岸地质灾害频发;而过往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多针对行政区域范围、鲜有针对库岸带的专门评价,并且所采用评价指标体系的针对性以及评价方法的可靠性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构建一套更加符合清江流域库岸带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获得更加准确、适用性强的易发性区划成果,本文以清江流域渔峡口~资丘段为研究区,以两岸涉水斜坡体为研究对象,以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构建坡度、坡向、高差、坡型、NDVI、TWI、斜坡结构类型、工程地质岩组、堆积层厚度、河谷演化类型10个指标组成的易发性评价体系;用基于归一化确定性系数的Logistic回归和随机森林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并得到不同易发性区划成果。根据评价结果,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清江干流渔峡口东~资丘东段左岸顺向斜坡体的中~下部涉水区域,且Logistic回归模型在地形地貌复杂的库岸段适用性要优于随机森林模型。研究表明:所选堆积层厚度及河谷演化类型指标很好地代表了清江库岸段的独特地质背景条件特点;同时在非行政区划范围的特定研究区且当历史滑坡样本数量有限的情况下,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较好的学习灾害发育规律并具备可靠的易发性预测能力。
舟曲县果耶镇磨里滑坡成因及堵江危险性预测分析
郭一兵, 姜鑫, 郭富赟, 丁保艳, 吴正军, 岳东霞, 刘昌禄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1039
摘要:
受降雨的影响,2 021年2月26日至28日,舟曲县果耶镇磨里滑坡发生蠕动变形,坡体裂缝发育,变形迹象明显,共造成92户402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1 446.3万元。本文以舟曲县果耶镇磨里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拍和地质勘察等方法,深入了解磨里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等,对该滑坡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滑坡的稳定进行了理论计算和位移监测分析。在野外调查和钻探分析的基础上,采用Massflow数值模型对舟曲县果耶镇磨里滑坡进行数值模拟与预测,确定物源区范围及厚度以预测滑坡的堆积过程以及堵江风险,预测了滑坡堵江的高度以及对上游和下游区域造成的危害。结果表明:(1)磨里滑坡呈长舌状,形态和变形清晰明显,滑体由碎石土和破碎千枚岩组成,平均深度40 m,总体积2 120×104 m3,属特大型深层滑坡。(2)不利的地形条件、岩土体的软化、强烈的构造运动、降雨的入渗和前缘河水冲刷下切形成临空面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3)该滑坡存在摧毁滑坡体房屋道路和堵江的风险,建议对受磨里滑坡威胁的居民尽快采取避险搬迁措施。本研究可为类似滑坡地质灾害链的成因机制和应急防控等提供参考。 受降雨的影响,2 021年2月26日至28日,舟曲县果耶镇磨里滑坡发生蠕动变形,坡体裂缝发育,变形迹象明显,共造成92户402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1 446.3万元。本文以舟曲县果耶镇磨里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拍和地质勘察等方法,深入了解磨里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等,对该滑坡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滑坡的稳定进行了理论计算和位移监测分析。在野外调查和钻探分析的基础上,采用Massflow数值模型对舟曲县果耶镇磨里滑坡进行数值模拟与预测,确定物源区范围及厚度以预测滑坡的堆积过程以及堵江风险,预测了滑坡堵江的高度以及对上游和下游区域造成的危害。结果表明:(1)磨里滑坡呈长舌状,形态和变形清晰明显,滑体由碎石土和破碎千枚岩组成,平均深度40 m,总体积2 120×104 m3,属特大型深层滑坡。(2)不利的地形条件、岩土体的软化、强烈的构造运动、降雨的入渗和前缘河水冲刷下切形成临空面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3)该滑坡存在摧毁滑坡体房屋道路和堵江的风险,建议对受磨里滑坡威胁的居民尽快采取避险搬迁措施。本研究可为类似滑坡地质灾害链的成因机制和应急防控等提供参考。
基于InSAR监测和PSO-SVR模型的高填方区沉降预测
李华蓉, 戴双璘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05
摘要:
基于SBAS-InSAR技术和机器学习知识对高填方区域进行地表沉降监测及预测,对工程项目的施工、检修、运营等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重庆东港集装箱码头为研究对象,选取2018-2019年覆盖研究区的31景Sentinel-1A数据,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该区域的地表沉降数据,并进行内外精度评定;通过信息量模型分析地表沉降易发地地势特点,选择预测点位;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计算动态影响因素与沉降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影响因素中提取出主成分,构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PSO-SVR预测模型对测试集数据进行预测。为验证该模型在高填方区域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和优异性,将ARIMA模型作为对比模型,分别将PSO-SVR模型的预测结果和ARIMA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测试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SO-SVR模型的预测精度优于ARIMA模型,在高填方区域地表沉降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基于SBAS-InSAR技术和机器学习知识对高填方区域进行地表沉降监测及预测,对工程项目的施工、检修、运营等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重庆东港集装箱码头为研究对象,选取2018-2019年覆盖研究区的31景Sentinel-1A数据,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该区域的地表沉降数据,并进行内外精度评定;通过信息量模型分析地表沉降易发地地势特点,选择预测点位;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计算动态影响因素与沉降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影响因素中提取出主成分,构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PSO-SVR预测模型对测试集数据进行预测。为验证该模型在高填方区域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和优异性,将ARIMA模型作为对比模型,分别将PSO-SVR模型的预测结果和ARIMA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测试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SO-SVR模型的预测精度优于ARIMA模型,在高填方区域地表沉降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雅安市滑坡易发性评价
牟家琦, 庄建琦, 王世宝, 孔嘉旭, 杜晨辉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4002
摘要:
准确的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是滑坡风险评估的基础,对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雅安市为研究区,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地形湿度指数(TWI)、泥沙输运指数(STI)、径流强度指数(SP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均降雨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地形起伏度、距断层距离、地层岩性、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等16个因子,构建研究区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根据易发性指数将研究区划分为极高易发区(12.2%)、高易发区(7.0%)、中易发区(9.8%)、低易发区(17.0%)、极低易发区(54.1%)五个等级,并与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进行对比,用ROC曲线的AUC值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DNN模型的评价精度AUC(0.99)大于ANN(0.96)模型。因此,相比ANN模型,DNN模型在该研究区有着更好的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滑坡极高和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雅安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低海拔地区,沿着道路和水系分布,距道路距离、高程、年均降雨量是影响雅安滑坡发育的主要影响因子。 准确的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是滑坡风险评估的基础,对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雅安市为研究区,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地形湿度指数(TWI)、泥沙输运指数(STI)、径流强度指数(SP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均降雨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地形起伏度、距断层距离、地层岩性、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等16个因子,构建研究区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根据易发性指数将研究区划分为极高易发区(12.2%)、高易发区(7.0%)、中易发区(9.8%)、低易发区(17.0%)、极低易发区(54.1%)五个等级,并与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进行对比,用ROC曲线的AUC值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DNN模型的评价精度AUC(0.99)大于ANN(0.96)模型。因此,相比ANN模型,DNN模型在该研究区有着更好的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滑坡极高和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雅安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低海拔地区,沿着道路和水系分布,距道路距离、高程、年均降雨量是影响雅安滑坡发育的主要影响因子。
贵州水城尖山营滑坡动力学特性分析与隐患点致灾范围预测
张磊, 周银朋, 庄宇, 邢爱国, 何君毅, 张彦博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4006
摘要:
2020年9月16日,受地下采动和降雨影响,贵州水城县发耳镇尖山营不稳定斜坡发生山体滑坡,约80万方的岩土体倾泻而下,在运动过程中破碎解体形成碎屑流。滑坡最大运动距离达到1 km,最大高差约300 m,摧毁了大量房屋和两条公路,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本文基于高精度无人机航测影像建立滑坡区三维数值模型,利用DAN3D动力分析软件对尖山营滑坡-碎屑流运动全过程开展数值模拟,分析了滑体动力学特征和堆积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反演确定的数值流变模型和参数,对尖山营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区开展致灾范围预测。研究成果为高位远程滑坡致灾范围预测和尖山营地区危险性评估提供了依据。 2020年9月16日,受地下采动和降雨影响,贵州水城县发耳镇尖山营不稳定斜坡发生山体滑坡,约80万方的岩土体倾泻而下,在运动过程中破碎解体形成碎屑流。滑坡最大运动距离达到1 km,最大高差约300 m,摧毁了大量房屋和两条公路,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本文基于高精度无人机航测影像建立滑坡区三维数值模型,利用DAN3D动力分析软件对尖山营滑坡-碎屑流运动全过程开展数值模拟,分析了滑体动力学特征和堆积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反演确定的数值流变模型和参数,对尖山营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区开展致灾范围预测。研究成果为高位远程滑坡致灾范围预测和尖山营地区危险性评估提供了依据。
基于DIC分析的含石量对碎石土边坡稳定性影响
陆烨, 黄越川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3030
摘要:
为了研究含石量对碎石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不同含石量的边坡进行了模型试验。用模型试验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分析了边坡全场和局部场的土体变形。研究发现含石量对碎石土边坡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并且根据极限承载力发现含石量存在两个阈值,分别为20%和70%。从细观尺度分析局部土体的变形规律和碎石的运动行为,发现在剪切过程中,局部土体出现剪胀效应,剪切带内孔隙率会明显增加。通过对局部土体中碎石及其周边砂颗粒的追踪,发现碎石会影响剪切带的发展,总结出五种剪切带绕石模式。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了解碎石土边坡失稳的内在机理提供参考。 为了研究含石量对碎石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不同含石量的边坡进行了模型试验。用模型试验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分析了边坡全场和局部场的土体变形。研究发现含石量对碎石土边坡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并且根据极限承载力发现含石量存在两个阈值,分别为20%和70%。从细观尺度分析局部土体的变形规律和碎石的运动行为,发现在剪切过程中,局部土体出现剪胀效应,剪切带内孔隙率会明显增加。通过对局部土体中碎石及其周边砂颗粒的追踪,发现碎石会影响剪切带的发展,总结出五种剪切带绕石模式。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了解碎石土边坡失稳的内在机理提供参考。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陕西岭湾村滑坡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王子, 王栋, 李艳军, 安培源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9012
摘要:
以西气东输管道余家坪镇岭湾村一处正在变形的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勘察、InSAR、GNSS监测和深部位移监测等,分析滑坡2017年~2022年的变形特征及滑坡成因机制。研究表明:滑坡地下水位已达坡脚,滑坡前缘形成多处“土溜”,滑坡地表垂直潜蚀裂缝发育,后缘可见贯通的裂缝,滑坡内管道周边裂缝发育;InSAR数据显示滑坡一直缓慢变形,年变形量在2.0~4.0 cm之间; GNSS变形及裂缝变形显示,2020年8月至今地表变形速率增大,变形明显,变形量在4~10 cm;深部变形监测数据变化量在0.05~1.36 mm,变化很小;降雨及土体含水率数据分析表明滑坡在暴雨后发生位移变形。综合分析监测数据表明,岭湾村滑坡属于降雨诱发的浅层滑坡;区域内的自然强降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为滑坡的诱发因素,对滑坡的发生及发展作用明显。结合管道应变监测数据,目前西气东输管道遭受滑坡灾害的风险可控。 以西气东输管道余家坪镇岭湾村一处正在变形的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勘察、InSAR、GNSS监测和深部位移监测等,分析滑坡2017年~2022年的变形特征及滑坡成因机制。研究表明:滑坡地下水位已达坡脚,滑坡前缘形成多处“土溜”,滑坡地表垂直潜蚀裂缝发育,后缘可见贯通的裂缝,滑坡内管道周边裂缝发育;InSAR数据显示滑坡一直缓慢变形,年变形量在2.0~4.0 cm之间; GNSS变形及裂缝变形显示,2020年8月至今地表变形速率增大,变形明显,变形量在4~10 cm;深部变形监测数据变化量在0.05~1.36 mm,变化很小;降雨及土体含水率数据分析表明滑坡在暴雨后发生位移变形。综合分析监测数据表明,岭湾村滑坡属于降雨诱发的浅层滑坡;区域内的自然强降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为滑坡的诱发因素,对滑坡的发生及发展作用明显。结合管道应变监测数据,目前西气东输管道遭受滑坡灾害的风险可控。
基于CF-AHP耦合模型的高速公路沿线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蓉遵高速公路土城-旺隆段为例
陈建国, 钟连祥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8013
摘要:
蓉遵高速公路(土城-旺隆段)沿线崩塌频繁发生,威胁公路安全甚至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蓉遵高速公路(土城-旺隆段)崩塌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构建了9个影响因子,分别是地形起伏度、高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坡向、地层岩性、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坡度及降雨量。采用确定性系数模型(CF)、层次分析法(AHP)及耦合模型(CF-AHP)对研究区进行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并分别采用崩塌地质灾害点频率统计和成功率曲线对3种模型的评价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CF、AHP和CF-AHP的AUC预测精度分别为0.848、0.835、0.866,且3种评价模型得到的崩塌地质灾害的高、中易发区频率比值占总频率比值均超过70%。 3种模型精确度由大到小分别为CF-AHP、CF、AHP模型,说明CF-AHP模型的滑坡预测优于单一的CF、AHP模型,能精确地评价蓉遵高速公路(土城-旺隆段)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为公路沿线区域崩塌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蓉遵高速公路(土城-旺隆段)沿线崩塌频繁发生,威胁公路安全甚至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蓉遵高速公路(土城-旺隆段)崩塌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构建了9个影响因子,分别是地形起伏度、高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坡向、地层岩性、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坡度及降雨量。采用确定性系数模型(CF)、层次分析法(AHP)及耦合模型(CF-AHP)对研究区进行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并分别采用崩塌地质灾害点频率统计和成功率曲线对3种模型的评价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CF、AHP和CF-AHP的AUC预测精度分别为0.848、0.835、0.866,且3种评价模型得到的崩塌地质灾害的高、中易发区频率比值占总频率比值均超过70%。 3种模型精确度由大到小分别为CF-AHP、CF、AHP模型,说明CF-AHP模型的滑坡预测优于单一的CF、AHP模型,能精确地评价蓉遵高速公路(土城-旺隆段)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为公路沿线区域崩塌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瓦斯防治工程的隐伏构造勘查与瓦斯异常区域预测
何鑫, 崔洪庆, 关金锋, 王泽华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9007
摘要:
隐伏构造勘查与瓦斯异常区域预测研究是瓦斯灾害防治工程的基础。根据我国煤矿生产法律规章,开采具有瓦斯灾害危险的煤层前,必须实施瓦斯抽放工程。通常,地质异常区域即是瓦斯灾害危险区,构造应力场和采动应力场的叠加会扰动煤体并加压瓦斯。为精准定位地质异常区,评价其瓦斯致灾潜能,提出了一种基于瓦斯抽采工程进行瓦斯异常区域勘测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利用抽采钻孔参数和施工记录,采集钻孔数据并计算煤层顶底板控制点坐标,进而利用二维投影图件及三维应力场模型对隐伏地质构造(如小的断层、褶曲、局部煤厚异常变化等)进行勘查和预测;通过分析小型地质构造周围的附加应力场,并对瓦斯致灾潜能进行动态预测。应用该方法,可以对地质异常区进行精细调查,揭示采煤工作面瓦斯地质演化的一般规律。其研究结果为高瓦斯或突出煤层瓦斯灾害防治措施优化设计及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隐伏构造勘查与瓦斯异常区域预测研究是瓦斯灾害防治工程的基础。根据我国煤矿生产法律规章,开采具有瓦斯灾害危险的煤层前,必须实施瓦斯抽放工程。通常,地质异常区域即是瓦斯灾害危险区,构造应力场和采动应力场的叠加会扰动煤体并加压瓦斯。为精准定位地质异常区,评价其瓦斯致灾潜能,提出了一种基于瓦斯抽采工程进行瓦斯异常区域勘测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利用抽采钻孔参数和施工记录,采集钻孔数据并计算煤层顶底板控制点坐标,进而利用二维投影图件及三维应力场模型对隐伏地质构造(如小的断层、褶曲、局部煤厚异常变化等)进行勘查和预测;通过分析小型地质构造周围的附加应力场,并对瓦斯致灾潜能进行动态预测。应用该方法,可以对地质异常区进行精细调查,揭示采煤工作面瓦斯地质演化的一般规律。其研究结果为高瓦斯或突出煤层瓦斯灾害防治措施优化设计及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室内试验的不同倾角软硬组合岩体破裂演化过程分析
赵娜, 孟利新, 缪海宾, 张怡斌, 王来贵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3036
摘要:
为探究软岩倾角对组合岩体破裂演化过程的影响,论文通过对不同软岩倾角组合岩体进行单轴压缩实验,采用数字散斑和声发射方法作为观测手段,探究含不同软岩倾角组合岩体的破裂演化过程,分析组合岩体力学性能随角度的变化规律,得出含不同倾角软硬组合岩体的破裂模式。结果表明:软硬组合岩体破坏是岩体内部发生损伤,在软岩周围开始出现裂纹,并沿着软岩层及周围扩展、贯通破裂的动态演化过程。组合岩体的变形破坏过程仍表现为原始裂隙压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及破坏四个阶段;随着软岩倾角的增大,岩体的压密阶段逐渐增大,弹性模量逐渐减小,抗压强度越来越小;当软岩倾角θ=0°、15°时,岩体破裂表现为软硬组合岩体组合破裂,当软岩倾角θ=30°、45°时,岩体破裂主要发生在软岩区域,岩体的破坏形式由贯穿软岩层剪切破坏转变为沿软岩层滑移剪切破坏,可见软岩层倾角越大,岩体越容易发生失稳破坏。论文可为含软硬组合岩体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分析及复杂层状组合岩体的力学行为研究提供参考。 为探究软岩倾角对组合岩体破裂演化过程的影响,论文通过对不同软岩倾角组合岩体进行单轴压缩实验,采用数字散斑和声发射方法作为观测手段,探究含不同软岩倾角组合岩体的破裂演化过程,分析组合岩体力学性能随角度的变化规律,得出含不同倾角软硬组合岩体的破裂模式。结果表明:软硬组合岩体破坏是岩体内部发生损伤,在软岩周围开始出现裂纹,并沿着软岩层及周围扩展、贯通破裂的动态演化过程。组合岩体的变形破坏过程仍表现为原始裂隙压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及破坏四个阶段;随着软岩倾角的增大,岩体的压密阶段逐渐增大,弹性模量逐渐减小,抗压强度越来越小;当软岩倾角θ=0°、15°时,岩体破裂表现为软硬组合岩体组合破裂,当软岩倾角θ=30°、45°时,岩体破裂主要发生在软岩区域,岩体的破坏形式由贯穿软岩层剪切破坏转变为沿软岩层滑移剪切破坏,可见软岩层倾角越大,岩体越容易发生失稳破坏。论文可为含软硬组合岩体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分析及复杂层状组合岩体的力学行为研究提供参考。
开挖和降雨耦合诱发滑坡机理分析—以四川万源前进广场滑坡为例
蒋涛, 崔圣华, 冉耀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7025
摘要:
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环境耦合诱发地质灾害事件频发,而偶合作用机制研究还待深入。本文以开挖和降雨耦合诱发的万源前进广场滑坡为例,结合前进广场滑坡地表位移及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和降雨数据分析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1)前缘基坑的开挖是导致老滑坡复活最主要的原因,降雨起到了激发作用和加速作用;(2)前缘基坑开挖一方面为滑坡提供了良好的临空面条件,另一方面导致后方土体失去支撑,导致滑坡由前致后产生多级台坎状拉裂下错变形;(3)基坑开挖后,研究区长时间强-中降雨,开挖导致的张拉裂缝让地表水更容易进入坡体内部,一方面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雨补给,导致部分非饱和土变为饱和土、承压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下降,另一方面,部分地下水可能到达滑带,驱动变形发展。最终提出了由于斜坡前缘基坑开挖与降雨耦合导致滑坡的“基坑开挖-斜坡多级拉裂-集中降雨-滑带弱化-加速变形”过程机制。 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环境耦合诱发地质灾害事件频发,而偶合作用机制研究还待深入。本文以开挖和降雨耦合诱发的万源前进广场滑坡为例,结合前进广场滑坡地表位移及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和降雨数据分析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1)前缘基坑的开挖是导致老滑坡复活最主要的原因,降雨起到了激发作用和加速作用;(2)前缘基坑开挖一方面为滑坡提供了良好的临空面条件,另一方面导致后方土体失去支撑,导致滑坡由前致后产生多级台坎状拉裂下错变形;(3)基坑开挖后,研究区长时间强-中降雨,开挖导致的张拉裂缝让地表水更容易进入坡体内部,一方面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雨补给,导致部分非饱和土变为饱和土、承压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下降,另一方面,部分地下水可能到达滑带,驱动变形发展。最终提出了由于斜坡前缘基坑开挖与降雨耦合导致滑坡的“基坑开挖-斜坡多级拉裂-集中降雨-滑带弱化-加速变形”过程机制。
基于AHP-3DEC的危岩落石危险性分区与评价
石润, 李嘉雨, 陈明浩, 贾哲强, 邱晓东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3020
摘要:
山区高速铁路受线路平顺性及地形的限制,部分危岩发育地段无法绕避,给工程建设及运营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在无人机三维倾斜摄影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地质调绘技术对拟建济南至枣庄铁路杏花峪隧道进口危岩体的发育特征、规模、变形破坏模式进行了准确的判识,通过将3DEC数值模拟与层次分析法结合,获得了崩塌落石的影响范围和危险性分区图,开展了危险性分区评价,提出了防治措施。研究表明:三维倾斜摄影模型识别出的12处危岩带中,只有5号危岩带威胁隧道洞口和桥台安全,并建议采用“被动防护网+明洞”方式进行综合防治。研究成果为危岩落石灾害的危险性分区评价提供参考,为铁路选线及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山区高速铁路受线路平顺性及地形的限制,部分危岩发育地段无法绕避,给工程建设及运营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在无人机三维倾斜摄影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地质调绘技术对拟建济南至枣庄铁路杏花峪隧道进口危岩体的发育特征、规模、变形破坏模式进行了准确的判识,通过将3DEC数值模拟与层次分析法结合,获得了崩塌落石的影响范围和危险性分区图,开展了危险性分区评价,提出了防治措施。研究表明:三维倾斜摄影模型识别出的12处危岩带中,只有5号危岩带威胁隧道洞口和桥台安全,并建议采用“被动防护网+明洞”方式进行综合防治。研究成果为危岩落石灾害的危险性分区评价提供参考,为铁路选线及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Sentinel-1A及ALOS-2影像在治新村滑坡形变特征监测中的应用
于海明, 张熠斌, 张旭晴, 徐思瑜, 徐誉维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9021
摘要:
2017年7月,吉林市遭受罕见暴雨天气影响,致使治新村发生了滑坡地质灾害,实地考察发现该滑坡现处于蠕变阶段,对附近居民区造成严重威胁。为实现对该滑坡的有效监测,为灾害预防提供参考,本文选取2017年27景sentinel-1A数据,基于小基线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对治新村滑坡进行了形变监测,并分析了其时序演化态势;选用2016、2017年2景更具穿透性的ALOS-2数据,采用差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nSAR)监测了该滑坡形变体的特征。SBAS-InSAR监测结果表明,治新村滑坡汇水区斜坡末端在监测期间发生了沉降,并且在7月5日到7月29日期间滑坡末端地表沉降达12.47 mm,监测期间平均沉降速率为2.88 mm/a。位于山谷的受威胁居民区发生了抬升,至12月8日平均累计抬升达19.59 mm,监测期间平均抬升速率19.99 mm/a;D-InSAR结果显示,治新村滑坡汇水区斜坡存在5处主要变形体,面积最大变形体面积17973 m2,位于西侧斜坡;最不稳定变形体位于斜坡东侧,监测期间平均累积形变量最大达49.9 mm,滑坡灾害威胁主要来自植被覆盖较差的西侧斜坡,雨季是治新村滑坡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期。 2017年7月,吉林市遭受罕见暴雨天气影响,致使治新村发生了滑坡地质灾害,实地考察发现该滑坡现处于蠕变阶段,对附近居民区造成严重威胁。为实现对该滑坡的有效监测,为灾害预防提供参考,本文选取2017年27景sentinel-1A数据,基于小基线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对治新村滑坡进行了形变监测,并分析了其时序演化态势;选用2016、2017年2景更具穿透性的ALOS-2数据,采用差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nSAR)监测了该滑坡形变体的特征。SBAS-InSAR监测结果表明,治新村滑坡汇水区斜坡末端在监测期间发生了沉降,并且在7月5日到7月29日期间滑坡末端地表沉降达12.47 mm,监测期间平均沉降速率为2.88 mm/a。位于山谷的受威胁居民区发生了抬升,至12月8日平均累计抬升达19.59 mm,监测期间平均抬升速率19.99 mm/a;D-InSAR结果显示,治新村滑坡汇水区斜坡存在5处主要变形体,面积最大变形体面积17973 m2,位于西侧斜坡;最不稳定变形体位于斜坡东侧,监测期间平均累积形变量最大达49.9 mm,滑坡灾害威胁主要来自植被覆盖较差的西侧斜坡,雨季是治新村滑坡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期。
四川康定孔玉乡寸达河坝后山危岩带稳定性分析及运动特征预测
陈海军, 胡卸文, 赵亮, 黄刚, 阳博, 李仕强, 王宁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2042
摘要:
危岩带位于乡政府后山斜坡,裂隙发育、岩体成块状,完整性较差。受地震和强降雨影响,局部危岩脱落形成危岩单体,沿斜坡滚落至坡脚,严重威胁坡脚乡政府所在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文章对危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稳定性分析,综合判断各危岩体的稳定性情况。利用离散元软件UDEC建立模型,在裂隙水压力不同的情况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稳定性情况。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选择典型危岩体,对其运动特征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利用Rockfall软件进行模拟,其结果对治理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危岩带位于乡政府后山斜坡,裂隙发育、岩体成块状,完整性较差。受地震和强降雨影响,局部危岩脱落形成危岩单体,沿斜坡滚落至坡脚,严重威胁坡脚乡政府所在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文章对危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稳定性分析,综合判断各危岩体的稳定性情况。利用离散元软件UDEC建立模型,在裂隙水压力不同的情况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稳定性情况。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选择典型危岩体,对其运动特征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利用Rockfall软件进行模拟,其结果对治理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川藏铁路某深埋长大隧道地应力特征及岩爆、大变形危险性分析
陈仕阔, 刘彤, 周航, 杜世回, 李涵睿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04
摘要: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构造作用强烈,高地应力问题是川藏铁路隧道建设中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水压致裂法实测的钻孔地应力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室内试验、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等,对某隧道地应力特征及工程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地应力测试结果显示,该工程区应力场类型可划分为逆断型(SH>Sh>Sv)和走滑型(SH>Sv>Sh)两种类型应力场,水平构造应力占据主导地位,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E~NEE向,与区域应力场分布和周边活动断裂反映的力学机制基本一致。工程区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结果表明,隧道轴线最大水平主应力SH为7.36~49.87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Sh为4.36~25.97 MPa,垂向主应力Sv为5.24~31.69 MPa,隧道沿线73.00%的区域处于高到极高地应力状态,具有发生岩爆和大变形的潜在高地应力条件,综合岩石弹性变形能指数认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均具有中等岩爆倾向的储能和释能条件。最后,对该隧道不同埋深处岩爆和大变形危险性进行了分析。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构造作用强烈,高地应力问题是川藏铁路隧道建设中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水压致裂法实测的钻孔地应力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室内试验、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等,对某隧道地应力特征及工程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地应力测试结果显示,该工程区应力场类型可划分为逆断型(SH>Sh>Sv)和走滑型(SH>Sv>Sh)两种类型应力场,水平构造应力占据主导地位,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E~NEE向,与区域应力场分布和周边活动断裂反映的力学机制基本一致。工程区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结果表明,隧道轴线最大水平主应力SH为7.36~49.87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Sh为4.36~25.97 MPa,垂向主应力Sv为5.24~31.69 MPa,隧道沿线73.00%的区域处于高到极高地应力状态,具有发生岩爆和大变形的潜在高地应力条件,综合岩石弹性变形能指数认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均具有中等岩爆倾向的储能和释能条件。最后,对该隧道不同埋深处岩爆和大变形危险性进行了分析。
理论研究与调查评价
河南省嵩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王俊德, 杜晓阳, 黄天浩, 周晓鹏, 孙乐飞, 韩新志, 董利伟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9005
摘要:
基于ArcGIS环境下,通过选取河南省嵩县区域高程、地貌、工程岩组、植被覆盖度、距构造距离、距水系距离、坡度、坡向等 8个因子建立危险性评价模型,易损性选取建筑物、人员和交通等 3 个承灾因子,分别采用信息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嵩县区域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嵩县区域划分为低风险区面积为965.34 km2,占嵩县区域面积32%;中风险区面积为1114.65 km2,占嵩县区域面积的37%;高风险区面积为826.23 km2,占嵩县区域面积的27%;极高风险区面积为102.68 km2,占嵩县区域面积的3%。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嵩县防灾、减灾及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等方面。 基于ArcGIS环境下,通过选取河南省嵩县区域高程、地貌、工程岩组、植被覆盖度、距构造距离、距水系距离、坡度、坡向等 8个因子建立危险性评价模型,易损性选取建筑物、人员和交通等 3 个承灾因子,分别采用信息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嵩县区域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嵩县区域划分为低风险区面积为965.34 km2,占嵩县区域面积32%;中风险区面积为1114.65 km2,占嵩县区域面积的37%;高风险区面积为826.23 km2,占嵩县区域面积的27%;极高风险区面积为102.68 km2,占嵩县区域面积的3%。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嵩县防灾、减灾及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等方面。
基于D型深孔测斜曲线的滑坡滑动面位置确定方法研究
陈浩, 吴红刚, 谌清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31
摘要:
在实际的深孔位移监测中,测斜曲线的突变特征是滑动面辨识的关键依据,前人通过大量的研究总结将滑动面迹象显著的测斜曲线类型分为了“B”型、“D”型、“r”型等几种。其中,对于“D”型测斜曲线通常是将曲线的鼓包凸起点作为滑动面的位置,但这种方法容易受到测点布置间隔和横纵坐标观测尺度的影响,存在滑面位置定义不清晰、数值不确定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地克服这些缺点,提升测斜曲线滑动面辨识的准确度,基于“D”型测斜曲线变化特征,将滑坡抽象为由“滑动体”、“滑动区间”以及“不动体”三者组成的概化模型,根据三者抗弯刚度的差异建立外界荷载作用下的杆件力学模型,深入分析滑坡运动过程中不同深度处土体的变形特点。研究表明,由于“D”型曲线滑动面并未完全贯通,使得土体沿深度方向变形连续无突变,力学模型中杆件正负弯矩的分界点是变形曲线水平位移最大处,能够真实地反映滑坡变形特点以及滑动面的位置。将土体累计位移转化为相对位移,则“D”型深孔测斜曲线变为了“S”型相对位移-深度曲线,且“S”型曲线的拐点与滑动面的位置相近;通过提取监测期内不同深度处土体的平均相对位移,运用三次样条插值法计算“S”型区段内拐点的深度值,能够更加精准地确定滑动面位置,更好地提升深孔位移监测的可靠度和准确度,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在实际的深孔位移监测中,测斜曲线的突变特征是滑动面辨识的关键依据,前人通过大量的研究总结将滑动面迹象显著的测斜曲线类型分为了“B”型、“D”型、“r”型等几种。其中,对于“D”型测斜曲线通常是将曲线的鼓包凸起点作为滑动面的位置,但这种方法容易受到测点布置间隔和横纵坐标观测尺度的影响,存在滑面位置定义不清晰、数值不确定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地克服这些缺点,提升测斜曲线滑动面辨识的准确度,基于“D”型测斜曲线变化特征,将滑坡抽象为由“滑动体”、“滑动区间”以及“不动体”三者组成的概化模型,根据三者抗弯刚度的差异建立外界荷载作用下的杆件力学模型,深入分析滑坡运动过程中不同深度处土体的变形特点。研究表明,由于“D”型曲线滑动面并未完全贯通,使得土体沿深度方向变形连续无突变,力学模型中杆件正负弯矩的分界点是变形曲线水平位移最大处,能够真实地反映滑坡变形特点以及滑动面的位置。将土体累计位移转化为相对位移,则“D”型深孔测斜曲线变为了“S”型相对位移-深度曲线,且“S”型曲线的拐点与滑动面的位置相近;通过提取监测期内不同深度处土体的平均相对位移,运用三次样条插值法计算“S”型区段内拐点的深度值,能够更加精准地确定滑动面位置,更好地提升深孔位移监测的可靠度和准确度,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大渡河瀑布沟水库红岩子滑坡变形特征及机理分析
李忠文, 李俊峰, 张小琼, 杨宇驰, 周平根, 韩冰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2015
摘要:
库水涨落常诱发库岸滑坡变形破坏。为了研究库岸滑坡的变形特征及变形机理,以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红岩子滑坡为对象,通过详细地表宏观变形调查和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结合GeoStudio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了该滑坡的变形特征、渗流场、稳定性及库水对滑坡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红岩子滑坡地表宏观变形显著,累计位移曲线呈“阶跃”式特征,库水下降是滑坡变形的主要诱发因素;库水位由850 m高水位集中下降至830 m以下时,位移阶跃启动,“阶跃”段的累计变形量占全年总变形量的90%以上,当库水位下降速率大于0.5 m/d时,滑坡加速变形;滑坡变形模式为蠕滑-拉裂,库水升降导致滑体内部渗透力的变化,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很大,引发滑坡“阶跃”变形。 库水涨落常诱发库岸滑坡变形破坏。为了研究库岸滑坡的变形特征及变形机理,以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红岩子滑坡为对象,通过详细地表宏观变形调查和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结合GeoStudio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了该滑坡的变形特征、渗流场、稳定性及库水对滑坡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红岩子滑坡地表宏观变形显著,累计位移曲线呈“阶跃”式特征,库水下降是滑坡变形的主要诱发因素;库水位由850 m高水位集中下降至830 m以下时,位移阶跃启动,“阶跃”段的累计变形量占全年总变形量的90%以上,当库水位下降速率大于0.5 m/d时,滑坡加速变形;滑坡变形模式为蠕滑-拉裂,库水升降导致滑体内部渗透力的变化,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很大,引发滑坡“阶跃”变形。
基于斜坡单元与随机森林模型的元阳县崩滑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刘帅, 朱杰勇, 杨得虎, 马博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7003
摘要:
针对基于栅格单元与定性定量方法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频繁使用及弊端,采用斜坡单元与机器学习方法-随机森林模型相结合开展元阳县崩滑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在ArcGIS中,利用曲率分水岭法划分出7851个斜坡单元。经过大量统计研究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选取工程地质岩组、地貌类型、高程、坡度、坡向、曲率、起伏度、河流距离、断层距离9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SPSS软件,将9个评价指标与灾点发育特征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各评价指标权重。在SPSS中,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建立易发性评价模型,将元阳县崩滑地质灾害易发性等级划分为低、中、高、极高4类易发区,所占面积分别为410.06 km2、470.21 km2、550.02 km2和776.87 km2,分别占元阳县面积的18.58%、21.30%、24.92%和35.20%。经与详查结果对比,评价结果与实际高度吻合。利用ROC曲线得出区划结果精度AUC值为92.7%,区划结果相当好。元阳县中部和西南两个部分地质灾害集中,易发性极高。 针对基于栅格单元与定性定量方法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频繁使用及弊端,采用斜坡单元与机器学习方法-随机森林模型相结合开展元阳县崩滑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在ArcGIS中,利用曲率分水岭法划分出7851个斜坡单元。经过大量统计研究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选取工程地质岩组、地貌类型、高程、坡度、坡向、曲率、起伏度、河流距离、断层距离9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SPSS软件,将9个评价指标与灾点发育特征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各评价指标权重。在SPSS中,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建立易发性评价模型,将元阳县崩滑地质灾害易发性等级划分为低、中、高、极高4类易发区,所占面积分别为410.06 km2、470.21 km2、550.02 km2和776.87 km2,分别占元阳县面积的18.58%、21.30%、24.92%和35.20%。经与详查结果对比,评价结果与实际高度吻合。利用ROC曲线得出区划结果精度AUC值为92.7%,区划结果相当好。元阳县中部和西南两个部分地质灾害集中,易发性极高。
宜宾市地质灾害隐患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耦合关系研究
刘文, 余天彬, 王猛, 代力, 黄细超, 董继红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6011
摘要:
针对宜宾市地质灾害数量大、类型多、分布不均等问题,以宜宾市地质灾害隐患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耦合关系为切入点,在资料搜集、遥感解译、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控制效应,可为宜宾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分区部署提供科学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宜宾市地质灾害隐患与地层岩性关系密切,滑坡(含不稳定斜坡)、崩塌、地面塌陷在软硬相间的块状-层状碎屑岩组中广泛分布,较坚硬层状-块状碳酸岩盐岩组与软硬相间碎屑岩组的过渡部位亦有利于崩塌的发育,泥石流则分布在易被风化、可提供丰富物源的岩组中。区域地质构造控制了地质灾害的整体分布,主要表现为褶皱、断层走向与地质灾害整体展布具有一致性。对于不同的局部构造环境,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程度明显不同,在褶皱构造中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距褶皱核部2km以外的区域,距离褶皱核部越远,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在断层构造中距断层面越近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越大,距离在1km以内断层对地质灾害隐患的控制效应尤为明显。大致以高县凤滩村—江安和平村为界,研究区北部应重点关注滑坡(含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建议采取群防群策的防治措施,南部应重点关注崩塌、地面塌陷,监测采取专业监测、搬迁避让的防治措施。 针对宜宾市地质灾害数量大、类型多、分布不均等问题,以宜宾市地质灾害隐患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耦合关系为切入点,在资料搜集、遥感解译、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控制效应,可为宜宾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分区部署提供科学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宜宾市地质灾害隐患与地层岩性关系密切,滑坡(含不稳定斜坡)、崩塌、地面塌陷在软硬相间的块状-层状碎屑岩组中广泛分布,较坚硬层状-块状碳酸岩盐岩组与软硬相间碎屑岩组的过渡部位亦有利于崩塌的发育,泥石流则分布在易被风化、可提供丰富物源的岩组中。区域地质构造控制了地质灾害的整体分布,主要表现为褶皱、断层走向与地质灾害整体展布具有一致性。对于不同的局部构造环境,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程度明显不同,在褶皱构造中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距褶皱核部2km以外的区域,距离褶皱核部越远,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在断层构造中距断层面越近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越大,距离在1km以内断层对地质灾害隐患的控制效应尤为明显。大致以高县凤滩村—江安和平村为界,研究区北部应重点关注滑坡(含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建议采取群防群策的防治措施,南部应重点关注崩塌、地面塌陷,监测采取专业监测、搬迁避让的防治措施。
藏东察雅县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源头管控对策建议
田尤, 陈龙, 黄海, 刘建康, 李元灵, 李洪梁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8033
摘要:
以藏东察雅县城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形、坡向、斜坡结构、地层、距断层距离7个评价指标,运用证据权重法,构建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以四种降雨频率(10%、5%、2%、1%)下的年最大日降雨量作为动态诱发因子,建筑人口和交通设施作为承灾体,评价了地质灾害的动态风险性。结果表明,除围绕县城场镇两侧的斜坡以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区为主外,研究区其他区域以中、低风险为主。随着降雨频率的降低,区内高风险区与极高风险区面积同比最大增长25.81%和0.44%;低风险区与中风险区面积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20.03%和6.52%。基于风险评价结果,提出考虑不同降雨频率的地质灾害风险源头管控方法,具体为:针对10%、5%、2%和1%四种降雨频率下的极高风险区,建议分别采取工程治理、工程治理/专业监测、专业监测、专业监测/群专结合的管控手段;针对1%降雨频率下的高风险与中风险区,建议采取的风险管控措施为群专结合与群测群防。该风险管控体系考虑了不同降雨频率下斜坡的动态风险,可精细化提高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的管控水平。 以藏东察雅县城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形、坡向、斜坡结构、地层、距断层距离7个评价指标,运用证据权重法,构建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以四种降雨频率(10%、5%、2%、1%)下的年最大日降雨量作为动态诱发因子,建筑人口和交通设施作为承灾体,评价了地质灾害的动态风险性。结果表明,除围绕县城场镇两侧的斜坡以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区为主外,研究区其他区域以中、低风险为主。随着降雨频率的降低,区内高风险区与极高风险区面积同比最大增长25.81%和0.44%;低风险区与中风险区面积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20.03%和6.52%。基于风险评价结果,提出考虑不同降雨频率的地质灾害风险源头管控方法,具体为:针对10%、5%、2%和1%四种降雨频率下的极高风险区,建议分别采取工程治理、工程治理/专业监测、专业监测、专业监测/群专结合的管控手段;针对1%降雨频率下的高风险与中风险区,建议采取的风险管控措施为群专结合与群测群防。该风险管控体系考虑了不同降雨频率下斜坡的动态风险,可精细化提高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的管控水平。
对如何为省级政府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工作的探讨
洪增林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17
摘要:
论文在阐述陕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基础上,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省级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工作实践经验为例,围绕地质灾害风险风险识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能力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值守以及科技创新等,探讨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工作,为陕西省各地市乃至全国地质灾害技术支撑提供可参考与借鉴依据。 论文在阐述陕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基础上,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省级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工作实践经验为例,围绕地质灾害风险风险识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能力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值守以及科技创新等,探讨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工作,为陕西省各地市乃至全国地质灾害技术支撑提供可参考与借鉴依据。
抚顺西露天矿弱层强度衰减特性及边坡滑移大变形规律
陶泽, 孙闯, 金淳哲, 刘晓龙, 李东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5016
摘要:
软弱夹层的强度衰减特性是顺层岩质边坡失稳的关键因素之一。选取抚顺西露天矿南帮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UDEC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离散元理论,建立南帮顺层边坡二维离散元模型,开展南帮边坡弱层强度衰减特性及滑坡大变形规律研究。通过不同围压下的三轴试验,拟合得到弱层残余强度随时间衰减曲线,并通过FISH语言实现数值计算过程中弱层强度随拟合方程进行衰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坡脚处最先产生变形,随着开挖的不断进行,弱层强度逐渐衰减,坡顶后缘被拉裂,原有应力平衡被破坏,滑坡体沿弱层产生滑动。通过建立回填数值模型进行边坡稳定性得知,采取压脚回填100 m以后,边坡稳定系数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软弱夹层的强度衰减特性是顺层岩质边坡失稳的关键因素之一。选取抚顺西露天矿南帮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UDEC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离散元理论,建立南帮顺层边坡二维离散元模型,开展南帮边坡弱层强度衰减特性及滑坡大变形规律研究。通过不同围压下的三轴试验,拟合得到弱层残余强度随时间衰减曲线,并通过FISH语言实现数值计算过程中弱层强度随拟合方程进行衰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坡脚处最先产生变形,随着开挖的不断进行,弱层强度逐渐衰减,坡顶后缘被拉裂,原有应力平衡被破坏,滑坡体沿弱层产生滑动。通过建立回填数值模型进行边坡稳定性得知,采取压脚回填100 m以后,边坡稳定系数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火后泥石流起动降雨阈值分析—以四川乡城仁额拥沟泥石流为例
王元欢, 沈昊文, 谢万银, 鲁科, 胡桂胜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8007
摘要:
2014年初夏,中国西南中横断山区仁额拥沟遭受了一次森林大火,火后的短时低雨强在3#支沟内激发了3次泥石流;2015年8月的一次强降雨在仁额拥沟的1#、2#和3#支沟及其他附近的多个更小的流域内均激发了泥石流。为了解火后泥石流的降雨响应特征,本文采用距离修正的方式处理降雨数据,通过对4次泥石流发生的降雨过程分析,查明了流域特征对泥石流启动的作用及其对各支沟泥石流不同降雨阈值的影响。研究发现:1)泥石流降雨阈值在火后非常低且有随时间推移而增大的趋势;2)仁额拥沟火后泥石流具有高频率特征,其原因除了在于火后天然植被的破坏后降雨对坡面径流和侵蚀效应的放大,流域本身的性质也有极大的贡献;3)各支沟内泥石流降雨阈值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流域面积的差异,泥石流侵蚀受制于径流量大小。 2014年初夏,中国西南中横断山区仁额拥沟遭受了一次森林大火,火后的短时低雨强在3#支沟内激发了3次泥石流;2015年8月的一次强降雨在仁额拥沟的1#、2#和3#支沟及其他附近的多个更小的流域内均激发了泥石流。为了解火后泥石流的降雨响应特征,本文采用距离修正的方式处理降雨数据,通过对4次泥石流发生的降雨过程分析,查明了流域特征对泥石流启动的作用及其对各支沟泥石流不同降雨阈值的影响。研究发现:1)泥石流降雨阈值在火后非常低且有随时间推移而增大的趋势;2)仁额拥沟火后泥石流具有高频率特征,其原因除了在于火后天然植被的破坏后降雨对坡面径流和侵蚀效应的放大,流域本身的性质也有极大的贡献;3)各支沟内泥石流降雨阈值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流域面积的差异,泥石流侵蚀受制于径流量大小。
基于LBM-DEM细观数值模拟的水力诱导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发育过程分析
陶小虎, MING YE, 龚建师, 王赫生, 胡晓雨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7027
摘要:
本文以水力驱动的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为背景,基于离散元方法和格子Boltzmann方法,采用Bouzidi插值反弹边界格式和动量交换法,建立一种可以从细观角度模拟覆盖型岩溶塌陷的二维格子Boltzmann方法—离散元方法流固耦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承压水下降引起覆盖型岩溶塌陷数值模拟开展了探索性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承压水位下降工况中地下水主要对隔水层岩溶开口处的颗粒产生影响,对土洞周围土体产生向下的作用力;土体颗粒的剥落容易造成土颗粒原位置和上方位置处水压的陡降,从而造成较强的水力坡降,使得地下水对内部颗粒作用力陡增,容易引起上方颗粒在地下水作用力和重力作用下失稳,导致从土体颗粒失稳至土层塌陷逐渐加速。研究成果对进一步从细观尺度进行水力驱动的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发育过程与特征研究具有理论及实际意义。 本文以水力驱动的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为背景,基于离散元方法和格子Boltzmann方法,采用Bouzidi插值反弹边界格式和动量交换法,建立一种可以从细观角度模拟覆盖型岩溶塌陷的二维格子Boltzmann方法—离散元方法流固耦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承压水下降引起覆盖型岩溶塌陷数值模拟开展了探索性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承压水位下降工况中地下水主要对隔水层岩溶开口处的颗粒产生影响,对土洞周围土体产生向下的作用力;土体颗粒的剥落容易造成土颗粒原位置和上方位置处水压的陡降,从而造成较强的水力坡降,使得地下水对内部颗粒作用力陡增,容易引起上方颗粒在地下水作用力和重力作用下失稳,导致从土体颗粒失稳至土层塌陷逐渐加速。研究成果对进一步从细观尺度进行水力驱动的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发育过程与特征研究具有理论及实际意义。
贵州松桃长冲组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穆启超, 王万迁, 王琦, 严景题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2023
摘要:
贵州省属于典型的岩溶山区,第四系覆盖层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匀,具体表现在坡体前缘到中部浅表层为粘性土,后缘为碎石土,随着基覆界面的起伏在垂直方向上厚度差异大,近年来因气候变化异常,极端降雨、暴雨的天数增多,导致强降雨过后浅表层突发性的土质滑坡具有较强的群发现象,基于此这篇论文以贵州省松桃县大路镇和平社区长冲组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跟踪调查、工程地质钻探、岩土试验以及FLAC3D软件模拟等手段,探究降雨前后该滑坡外形特征、岩土结构特征和变形破坏历程,以此来解析该类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及发生机理。结果表明:1)该滑坡为推移式滑坡,其特殊的地形地貌与地层岩性为滑坡发生提供内在因素;2)降雨是本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滑坡发生过程可总结为后缘饱和推压阶段-暂态饱和区扩散变形演进阶段-前缘破坏临空阶段-整体破坏阶段;3)该滑坡发生的机理主要是在降水因素诱发渗透力变化与坡体重度变化共同作用下导致滑坡体失稳变形。该项探索能为我们更清楚的认识降雨型滑坡早期识别因子以及能够更好更快进行管控和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贵州省属于典型的岩溶山区,第四系覆盖层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匀,具体表现在坡体前缘到中部浅表层为粘性土,后缘为碎石土,随着基覆界面的起伏在垂直方向上厚度差异大,近年来因气候变化异常,极端降雨、暴雨的天数增多,导致强降雨过后浅表层突发性的土质滑坡具有较强的群发现象,基于此这篇论文以贵州省松桃县大路镇和平社区长冲组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跟踪调查、工程地质钻探、岩土试验以及FLAC3D软件模拟等手段,探究降雨前后该滑坡外形特征、岩土结构特征和变形破坏历程,以此来解析该类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及发生机理。结果表明:1)该滑坡为推移式滑坡,其特殊的地形地貌与地层岩性为滑坡发生提供内在因素;2)降雨是本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滑坡发生过程可总结为后缘饱和推压阶段-暂态饱和区扩散变形演进阶段-前缘破坏临空阶段-整体破坏阶段;3)该滑坡发生的机理主要是在降水因素诱发渗透力变化与坡体重度变化共同作用下导致滑坡体失稳变形。该项探索能为我们更清楚的认识降雨型滑坡早期识别因子以及能够更好更快进行管控和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卡口地形段泥石流的堵塞效应分析—以四川什邡桦头尖泥石流沟域为例
黄杰, 党超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7011
摘要:
泥石流在流经卡口段沟道时常出现暂时堵塞现象,并伴随着流量突然放大效应。文中通过典型卡口段泥石流野外调查和室内水槽试验,研究卡口段泥石流堵塞效应的影响因素与成因机制。研究显示:卡口段泥石流堵塞效应引起的流量放大或因松散固体物源堆积而产生的流量衰减,均与卡口部位的几何条件、泥石流流体、沟域特征、是否存在附加松散物源有关。单纯卡口的存在多为泥石流流量衰减的正面因素,而是否有松散物源的加入则是卡口段泥石流的堵塞效应发生的关键因素。此研究对认识泥石流在微地貌突变动、堆积规律,完善泥石流防治技术规程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泥石流在流经卡口段沟道时常出现暂时堵塞现象,并伴随着流量突然放大效应。文中通过典型卡口段泥石流野外调查和室内水槽试验,研究卡口段泥石流堵塞效应的影响因素与成因机制。研究显示:卡口段泥石流堵塞效应引起的流量放大或因松散固体物源堆积而产生的流量衰减,均与卡口部位的几何条件、泥石流流体、沟域特征、是否存在附加松散物源有关。单纯卡口的存在多为泥石流流量衰减的正面因素,而是否有松散物源的加入则是卡口段泥石流的堵塞效应发生的关键因素。此研究对认识泥石流在微地貌突变动、堆积规律,完善泥石流防治技术规程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矿山地质灾害
降雨作用下多软弱夹层边坡滑移机理分析
刘向峰, 于冰, 郝国亮, 王来贵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2013
摘要:
本文基于抚顺西露天矿南帮滑坡工程实例,分析地下水及降雨入渗作用下顺倾软弱夹层边坡失稳的水力学模式,采用FLAC3D软件对抚顺西露天矿南帮边坡在地下水及降雨入渗作用下边坡变形的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总结地下水及降雨入渗作用下顺倾多软弱夹层边坡的滑动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入渗和地下水的流动对坡体产生渗透压力,坡体破裂面大量发育,最大合位移约为1.27 m,形成多阶段滑坡,整体呈现混合式滑坡;边坡变形破坏期间,坡顶附近易沿弱层产生拉涨破坏,为地表水渗透和地下水的运移提供通道,并呈现多滑面的特点,形成贯通的剪切破坏面,进一步导致边坡的多段变形;地下水及降雨入渗影响下,边坡弱层含水率累积增加,损伤破裂,体积应变增量降低,有效应力降低,孔压累积上升,抗剪强度减低,从而诱发滑坡。相比降雨工况下,采用不同坡高高度回填压脚防护的边坡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考虑工程实际综合比较不同防治方案,在降雨影响下,回填压脚至1/2坡高高度防治效果更好,边坡较稳定。 本文基于抚顺西露天矿南帮滑坡工程实例,分析地下水及降雨入渗作用下顺倾软弱夹层边坡失稳的水力学模式,采用FLAC3D软件对抚顺西露天矿南帮边坡在地下水及降雨入渗作用下边坡变形的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总结地下水及降雨入渗作用下顺倾多软弱夹层边坡的滑动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入渗和地下水的流动对坡体产生渗透压力,坡体破裂面大量发育,最大合位移约为1.27 m,形成多阶段滑坡,整体呈现混合式滑坡;边坡变形破坏期间,坡顶附近易沿弱层产生拉涨破坏,为地表水渗透和地下水的运移提供通道,并呈现多滑面的特点,形成贯通的剪切破坏面,进一步导致边坡的多段变形;地下水及降雨入渗影响下,边坡弱层含水率累积增加,损伤破裂,体积应变增量降低,有效应力降低,孔压累积上升,抗剪强度减低,从而诱发滑坡。相比降雨工况下,采用不同坡高高度回填压脚防护的边坡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考虑工程实际综合比较不同防治方案,在降雨影响下,回填压脚至1/2坡高高度防治效果更好,边坡较稳定。
地震作用下含弱层顺向坡响应规律分析
王来贵, 孙颖聪, 赵娜, 向丽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29
摘要:
以抚顺西露天矿南帮含弱层顺向坡作为参考原型,利用FLAC 3D软件模拟实际地震动及地震动输入、斜坡模型的边界条件、岩体参数以及网格模型划分,对含弱层顺向坡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监测点的加速度和速度探讨含弱层顺向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作用下对于含单一弱层斜坡响应特征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是弱层的厚度,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影响斜坡的稳定程度要大于单一弱层倾角的影响。(2)通过弱层与斜坡坡面的相交部位监测点2#在水平方向速度可以得出,厚度对于X方向的速度大小影响程度较大。(3)对于地震作用下双弱层特性斜坡的响应规律分析时,弱层与斜坡相交部位的破坏响应规律会随着坡高的增大而有所变化,双弱层监测点3#的加速度幅值变化及速度变化程度均比双弱层监测点2#明显。地震作用下顺向坡的响应规律与含有弱层的倾角、厚度和弱层的数量位置有关,在对斜坡的治理与防护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震与弱层特性的耦合作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以抚顺西露天矿南帮含弱层顺向坡作为参考原型,利用FLAC 3D软件模拟实际地震动及地震动输入、斜坡模型的边界条件、岩体参数以及网格模型划分,对含弱层顺向坡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监测点的加速度和速度探讨含弱层顺向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作用下对于含单一弱层斜坡响应特征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是弱层的厚度,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影响斜坡的稳定程度要大于单一弱层倾角的影响。(2)通过弱层与斜坡坡面的相交部位监测点2#在水平方向速度可以得出,厚度对于X方向的速度大小影响程度较大。(3)对于地震作用下双弱层特性斜坡的响应规律分析时,弱层与斜坡相交部位的破坏响应规律会随着坡高的增大而有所变化,双弱层监测点3#的加速度幅值变化及速度变化程度均比双弱层监测点2#明显。地震作用下顺向坡的响应规律与含有弱层的倾角、厚度和弱层的数量位置有关,在对斜坡的治理与防护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震与弱层特性的耦合作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成灾机理专栏
缓倾角红层岩质崩塌基本特征及成因机理初步分析—以四川洪雅铁匠湾崩塌为例
刘文, 余天彬, 王猛, 宋班, 黄细超, 董继红, 江煜, 孙渝江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6027
摘要:
红层区常发育缓倾角岩质边坡,因其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地质灾害频发、灾害严重。基于光学卫星遥感、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现场调查等天空地一体化的技术手段,以2021年4月5日发生的四川洪雅铁匠湾缓倾角红层岩质崩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崩塌的基本特征和成因机理,分析了铁匠湾陡崖区崩塌灾害发展趋势,以期为红层区类似灾害的研究提供资料支撑。结果表明,铁匠湾崩塌可分为主崩塌区和崩塌影响区两个区域,其中主崩塌区包括崩源区1处、铲刮区1处、堆积区1处、流水二次搬运堆积区1处,崩塌影响区包括潜在崩源区1处、扰动变形区5处。崩塌源区具有“上硬下软”的岩石组合,岩体发育两组近于垂直的优势结构面,2013年已表现出变形迹象,在降雨、温差的持续作用下导致了源区危岩体的最终失稳垮塌,巨大的冲击力作用于危岩体下方的老崩塌堆积体和基岩,引起崩塌-碎屑流灾害链。在光学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认为铁匠湾崩塌存在二次崩塌的风险,在崩塌邻区识别出类似崩塌隐患点6处,建议采用无人机、机载LiDAR等技术手段开展铁匠湾陡崖区崩塌隐患的早期识别与持续监测。 红层区常发育缓倾角岩质边坡,因其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地质灾害频发、灾害严重。基于光学卫星遥感、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现场调查等天空地一体化的技术手段,以2021年4月5日发生的四川洪雅铁匠湾缓倾角红层岩质崩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崩塌的基本特征和成因机理,分析了铁匠湾陡崖区崩塌灾害发展趋势,以期为红层区类似灾害的研究提供资料支撑。结果表明,铁匠湾崩塌可分为主崩塌区和崩塌影响区两个区域,其中主崩塌区包括崩源区1处、铲刮区1处、堆积区1处、流水二次搬运堆积区1处,崩塌影响区包括潜在崩源区1处、扰动变形区5处。崩塌源区具有“上硬下软”的岩石组合,岩体发育两组近于垂直的优势结构面,2013年已表现出变形迹象,在降雨、温差的持续作用下导致了源区危岩体的最终失稳垮塌,巨大的冲击力作用于危岩体下方的老崩塌堆积体和基岩,引起崩塌-碎屑流灾害链。在光学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认为铁匠湾崩塌存在二次崩塌的风险,在崩塌邻区识别出类似崩塌隐患点6处,建议采用无人机、机载LiDAR等技术手段开展铁匠湾陡崖区崩塌隐患的早期识别与持续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