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3-8035 CN 11-2852/P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SCD收录期刊
  •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欢迎扫码关注“i环境微平台”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综合研究与区划
宁波市地面沉降现状分析及风险评价
高峰, 赵团芝, 王文军, 章旬立, 郑凌逶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35
摘要:
针对宁波市地面沉降发展现状及风险评价需求,结合2017—2020年的InSAR遥感监测数据与沉降点监测数据,对近年地面沉降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地面高程、沉降易发程度、地面累计沉降量、沉降速率、城市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占比重等6个评价因子为主的地面沉降风险评价体系。其中沉降易发程度为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人为活动影响后的综合性评价因子。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宁波市地面沉降无高易发区,中、低易发区主要与区内全新世软土层厚大、历史上大量开采地下水、局部高强度城市建设以及沿海围垦工程等因素有关。最后,划分了地面沉降中风险区、低风险区、风险防控带,并提出了相应的地面沉降风险区管控建议。 针对宁波市地面沉降发展现状及风险评价需求,结合2017—2020年的InSAR遥感监测数据与沉降点监测数据,对近年地面沉降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地面高程、沉降易发程度、地面累计沉降量、沉降速率、城市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占比重等6个评价因子为主的地面沉降风险评价体系。其中沉降易发程度为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人为活动影响后的综合性评价因子。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宁波市地面沉降无高易发区,中、低易发区主要与区内全新世软土层厚大、历史上大量开采地下水、局部高强度城市建设以及沿海围垦工程等因素有关。最后,划分了地面沉降中风险区、低风险区、风险防控带,并提出了相应的地面沉降风险区管控建议。
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系列专项研究进展
康晓波, 杨迎冬, 王宇, 祝传兵, 黄成, 张杰, 周翠琼, 柴金龙, 张文鋆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1044
摘要:
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广泛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其实施使全省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大幅减少,因灾死亡及失踪人数明显递减,防灾减灾成效显著。文章依据12项系列专题研究成果,综述了体系建设实施概况及防灾减灾成效,归纳评述了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重点对高原地质灾害成因、规律认识、特殊岩土控灾机制、易发性分区评价、隐患综合遥感识别、自动化监测预警及信息标准体系建设进展进行了总结,成果可为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提供经验借鉴。 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广泛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其实施使全省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大幅减少,因灾死亡及失踪人数明显递减,防灾减灾成效显著。文章依据12项系列专题研究成果,综述了体系建设实施概况及防灾减灾成效,归纳评述了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重点对高原地质灾害成因、规律认识、特殊岩土控灾机制、易发性分区评价、隐患综合遥感识别、自动化监测预警及信息标准体系建设进展进行了总结,成果可为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提供经验借鉴。
基于有效降雨量的辽宁公路水毁风险评价
林毅, 马强, 张凯, 李岚, 李嘉宁, 陆井龙, 肇毓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2017
摘要:
本文利用2017—2021年辽宁省降水诱发的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损毁记录数据,分析损毁事故发生的时间、空间特征,计算事故发生前有效雨量,并建立公路水毁概率拟合模型。结果表明:降水诱发的辽宁省公路损毁事件一般出现在5—10月,其中7—8月为高发期。公路水毁的发生时间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延后的规律,事故数量与降水量有较高相关性。辽宁东部、西部为高发区域,丹东、朝阳、葫芦岛、本溪为省内高发地区。对比多种方法,公路水毁概率的拟合效果符合高斯分布概率密度函数。辽宁东部、南部致灾临界雨量值大于中部、北部,相同有效雨量条件下,平原地区发生公路水毁的风险高于以山地丘陵地区。利用2022年辽宁一次洪涝过程中公路水毁情况进行检验,综合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防汛指导作用。 本文利用2017—2021年辽宁省降水诱发的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损毁记录数据,分析损毁事故发生的时间、空间特征,计算事故发生前有效雨量,并建立公路水毁概率拟合模型。结果表明:降水诱发的辽宁省公路损毁事件一般出现在5—10月,其中7—8月为高发期。公路水毁的发生时间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延后的规律,事故数量与降水量有较高相关性。辽宁东部、西部为高发区域,丹东、朝阳、葫芦岛、本溪为省内高发地区。对比多种方法,公路水毁概率的拟合效果符合高斯分布概率密度函数。辽宁东部、南部致灾临界雨量值大于中部、北部,相同有效雨量条件下,平原地区发生公路水毁的风险高于以山地丘陵地区。利用2022年辽宁一次洪涝过程中公路水毁情况进行检验,综合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防汛指导作用。
云南省哀牢山区地质灾害因子敏感性和易发性评价—以新平县为例
杨文礼, 白光顺, 孙滨, 张卫锋, 杨雪梅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3055
摘要:
针对地质灾害敏感因子选取和易发性评价问题,为寻求适宜云南省哀牢山区危险性分区方法,论文选择新平县为典型研究区,选择了工程地质岩组、距断裂距离、海拔、坡度、坡向、距水系距离、道路缓冲区和地类等因子,应用证据权计算法,进行了地质灾害因子敏感分析和易发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1532.94 km2、灾点占比74.06%;中易发区面积2119.07 km2、灾点占比24.68%;评价结果与历史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相符,证明了此次所选取的评价因子和评价模型的合理性,支持云南省哀牢山区灾害防治。 针对地质灾害敏感因子选取和易发性评价问题,为寻求适宜云南省哀牢山区危险性分区方法,论文选择新平县为典型研究区,选择了工程地质岩组、距断裂距离、海拔、坡度、坡向、距水系距离、道路缓冲区和地类等因子,应用证据权计算法,进行了地质灾害因子敏感分析和易发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1532.94 km2、灾点占比74.06%;中易发区面积2119.07 km2、灾点占比24.68%;评价结果与历史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相符,证明了此次所选取的评价因子和评价模型的合理性,支持云南省哀牢山区灾害防治。
基于XGBoost和云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张威, 胡舫瑞, 綦巍, 彭琳, 王咏林, 陈枫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41
摘要:
传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存在着易发性因子权重选取主观性强、因子分级具有随机性和模糊性的问题。采用单一评价模型只能对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定性评估,无法定量化评价。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基于改进集成算法(XGBoost)和云模型,在朝阳市189个灾害隐患点中选择坡度、气象条件、归一化植被指数、高程等12个易发性因子,通过XGBoost分类算法确定了易发性因子权重,拟合准确率为96.5%,达到了较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云模型将因子分级的模糊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建立了朝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评价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以朝阳市大东山为评价单元对该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价单元的易发程度为高易发,与实际情况吻合。文章提出的方法可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参考。 传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存在着易发性因子权重选取主观性强、因子分级具有随机性和模糊性的问题。采用单一评价模型只能对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定性评估,无法定量化评价。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基于改进集成算法(XGBoost)和云模型,在朝阳市189个灾害隐患点中选择坡度、气象条件、归一化植被指数、高程等12个易发性因子,通过XGBoost分类算法确定了易发性因子权重,拟合准确率为96.5%,达到了较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云模型将因子分级的模糊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建立了朝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评价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以朝阳市大东山为评价单元对该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价单元的易发程度为高易发,与实际情况吻合。文章提出的方法可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参考。
基于机器学习的独库高速克扎依至巩乃斯段雪崩易发性评价
程秋连, 刘杰, 杨治纬, 张天意, 王斌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2009
摘要:
独库高速公路克扎依至巩乃斯段以高山地貌为主,地形切割剧烈为雪崩发育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对该区域进行雪崩易发性评价是独库高速公路安全建设及运行的重要前提。通过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等手段获取149个雪崩点的因子数据,通过对因子进行相关性检测,筛选出10个评价因子,构成雪崩评价因子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K均值聚类法和随机法提取出非雪崩点和原始雪崩点构成样本集,通过机器学习中的多层感知器(MLP)、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对研究区域开展雪崩易发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法和K均值聚类法提取出的样本集分别带入算法中训练,R-SVM,R-MLP,K-SVM,K-MLP四种模型的Kappa系数均大于0.6,4组模型对验证数据集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存在高度的一致性。经多层感知器(MLP)训练的AUC值由0.762提高至0.983,经支持向量机(SVM)训练的AUC值由0.724提高至0.951。基于本研究预测性能最佳的K-MLP模型分区显示该研究区雪崩发育对拟建线路影响较小,但对于隧道洞口可能会造成威胁,本研究可为独库高速公路建设、运营以及雪崩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参考。 独库高速公路克扎依至巩乃斯段以高山地貌为主,地形切割剧烈为雪崩发育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对该区域进行雪崩易发性评价是独库高速公路安全建设及运行的重要前提。通过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等手段获取149个雪崩点的因子数据,通过对因子进行相关性检测,筛选出10个评价因子,构成雪崩评价因子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K均值聚类法和随机法提取出非雪崩点和原始雪崩点构成样本集,通过机器学习中的多层感知器(MLP)、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对研究区域开展雪崩易发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法和K均值聚类法提取出的样本集分别带入算法中训练,R-SVM,R-MLP,K-SVM,K-MLP四种模型的Kappa系数均大于0.6,4组模型对验证数据集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存在高度的一致性。经多层感知器(MLP)训练的AUC值由0.762提高至0.983,经支持向量机(SVM)训练的AUC值由0.724提高至0.951。基于本研究预测性能最佳的K-MLP模型分区显示该研究区雪崩发育对拟建线路影响较小,但对于隧道洞口可能会造成威胁,本研究可为独库高速公路建设、运营以及雪崩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参考。
基于机器学习的伊犁河谷黄土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估
李志, 陈宁生, 侯儒宁, 吴铭洋, 张瀛玉龙, 杜鹏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1007
摘要:
伊犁河谷地处中-哈边境,南北疆结合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沿,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泥石流灾害多发。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RF)、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以及决策树(DT)四种机器学习模型,模型输入为遥感判别和野外考察确定的398条泥石流沟以及14个特征参数,计算各个评价因子权重并对泥石流易发性进行评价,最后绘制ROC曲线以及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对四种机器学习的模型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泥石流高易发区主要位于深切河谷地区的天山山地以及山前坡地的黄土覆盖区域;2.多年平均降雨量、干旱指数、地形起伏度是控制泥石流空间发育的前三个重要因素,3.四种模型的验证数据集AUC值分别为0.879(DT)、0.89 (LR)、0.938 (RF)、0.932 (SVM),随机森林模型在该区域的易发性评价中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4.研究区黄土的生态植被被破坏是泥石流多发的重要原因,应该重点进行生态治理和保护,减少水土流失,从源头治理泥石流灾害。 伊犁河谷地处中-哈边境,南北疆结合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沿,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泥石流灾害多发。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RF)、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以及决策树(DT)四种机器学习模型,模型输入为遥感判别和野外考察确定的398条泥石流沟以及14个特征参数,计算各个评价因子权重并对泥石流易发性进行评价,最后绘制ROC曲线以及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对四种机器学习的模型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泥石流高易发区主要位于深切河谷地区的天山山地以及山前坡地的黄土覆盖区域;2.多年平均降雨量、干旱指数、地形起伏度是控制泥石流空间发育的前三个重要因素,3.四种模型的验证数据集AUC值分别为0.879(DT)、0.89 (LR)、0.938 (RF)、0.932 (SVM),随机森林模型在该区域的易发性评价中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4.研究区黄土的生态植被被破坏是泥石流多发的重要原因,应该重点进行生态治理和保护,减少水土流失,从源头治理泥石流灾害。
基于D/I-MICMAC-VS集成方法的岩溶塌陷隐患区燃气管道安全风险分析及应用
李乔楚, 陈军华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9014
摘要:
为降低岩溶塌陷隐患区燃气管道的风险水平,基于人、物、环境、管理4类事故诱因,文章选用DEMATEL/ISM法厘清系统因素间的层次结构和因果关系,结合MICMAC法分析风险因素的依赖度和驱动力,并基于Visual Studio平台开发了“岩溶塌陷隐患区燃气管道风险分析软件”,形成了一种D/I-MICMAC-VS集成风险分析方法并开展实例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塌陷隐患区燃气管道风险因素分布于6个层级,通过对表层直接因素的严格管理可以在短期内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中层间接因素在系统中起承上启下作用。只有重视深层根本因素,才能够从根本上对燃气管道事故进行控制。(2)自发集群是燃气管道事故风险管控的关键抓手,通过优先干预可对事故防治起到显著作用。独立集群通过自身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系统的风险水平。联动集群对事故的演化发展起到传递推动作用。只有厘清诱发依赖集群变化的深层根本因素才能实现有效风险管控。 为降低岩溶塌陷隐患区燃气管道的风险水平,基于人、物、环境、管理4类事故诱因,文章选用DEMATEL/ISM法厘清系统因素间的层次结构和因果关系,结合MICMAC法分析风险因素的依赖度和驱动力,并基于Visual Studio平台开发了“岩溶塌陷隐患区燃气管道风险分析软件”,形成了一种D/I-MICMAC-VS集成风险分析方法并开展实例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塌陷隐患区燃气管道风险因素分布于6个层级,通过对表层直接因素的严格管理可以在短期内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中层间接因素在系统中起承上启下作用。只有重视深层根本因素,才能够从根本上对燃气管道事故进行控制。(2)自发集群是燃气管道事故风险管控的关键抓手,通过优先干预可对事故防治起到显著作用。独立集群通过自身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系统的风险水平。联动集群对事故的演化发展起到传递推动作用。只有厘清诱发依赖集群变化的深层根本因素才能实现有效风险管控。
基于加权信息量模型的云南澜沧县滑坡危险性评价
吴兴贵, 王宇栋, 王蓝婷, 丁梓逸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13
摘要:
云南澜沧县位于滇西经向构造带中,在构造运动强烈,人类活动日益增加背景下,滑坡灾害发育,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对该区域进行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澜沧县滑坡数据为基础,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层岩性、距断层距离,植被覆盖度,距道路距离,降雨量共8个评价因子,构建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与信息量耦合模型,利用ArcGIS地理空间分析对研究区滑坡危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分区。结果显示:高危险区,面积占比17.91%,较高危险区占37.91%,中危险区占25.94%,低危险区占18.25%。经检验评价结果合理,加权信息量模型适用于滑坡危险性评价。 云南澜沧县位于滇西经向构造带中,在构造运动强烈,人类活动日益增加背景下,滑坡灾害发育,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对该区域进行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澜沧县滑坡数据为基础,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层岩性、距断层距离,植被覆盖度,距道路距离,降雨量共8个评价因子,构建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与信息量耦合模型,利用ArcGIS地理空间分析对研究区滑坡危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分区。结果显示:高危险区,面积占比17.91%,较高危险区占37.91%,中危险区占25.94%,低危险区占18.25%。经检验评价结果合理,加权信息量模型适用于滑坡危险性评价。
基于CF-AHP耦合模型的高速公路沿线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蓉遵高速公路土城-旺隆段为例
陈建国, 钟连祥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8013
摘要:
蓉遵高速公路(土城-旺隆段)沿线崩塌频繁发生,威胁公路安全甚至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通过实地调查蓉遵高速公路(土城-旺隆段)崩塌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构建了9个影响因子,分别是地形起伏度、高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坡向、地层岩性、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坡度及降雨量。采用确定性系数模型(CF)、层次分析法(AHP)及耦合模型(CF-AHP)对研究区进行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并分别采用崩塌地质灾害点频率统计和成功率曲线对3种模型的评价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CF、AHP和CF-AHP的AUC预测精度分别为0.848、0.835、0.866,且3种评价模型得到的崩塌地质灾害的高、中易发区频率比值占总频率比值均超过70%。 3种模型精确度由大到小分别为CF-AHP、CF、AHP模型,说明CF-AHP模型的滑坡预测优于单一的CF、AHP模型,能精确地评价蓉遵高速公路(土城-旺隆段)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为公路沿线区域崩塌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蓉遵高速公路(土城-旺隆段)沿线崩塌频繁发生,威胁公路安全甚至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通过实地调查蓉遵高速公路(土城-旺隆段)崩塌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构建了9个影响因子,分别是地形起伏度、高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坡向、地层岩性、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坡度及降雨量。采用确定性系数模型(CF)、层次分析法(AHP)及耦合模型(CF-AHP)对研究区进行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并分别采用崩塌地质灾害点频率统计和成功率曲线对3种模型的评价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CF、AHP和CF-AHP的AUC预测精度分别为0.848、0.835、0.866,且3种评价模型得到的崩塌地质灾害的高、中易发区频率比值占总频率比值均超过70%。 3种模型精确度由大到小分别为CF-AHP、CF、AHP模型,说明CF-AHP模型的滑坡预测优于单一的CF、AHP模型,能精确地评价蓉遵高速公路(土城-旺隆段)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为公路沿线区域崩塌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LBM-DEM细观数值模拟的水力诱导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发育过程分析
陶小虎, 叶明, 龚建师, 王赫生, 胡晓雨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7027
摘要:
文中以水力驱动的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为背景,基于离散元方法和格子Boltzmann方法,采用Bouzidi插值反弹边界格式和动量交换法,建立一种可以从细观角度模拟覆盖型岩溶塌陷的二维格子Boltzmann方法—离散元方法流固耦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承压水下降引起覆盖型岩溶塌陷数值模拟开展了探索性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承压水位下降工况中地下水主要对隔水层岩溶开口处的颗粒产生影响,对土洞周围土体产生向下的作用力;土体颗粒的剥落容易造成土颗粒原位置和上方位置处水压的陡降,从而造成较强的水力坡降,使得地下水对内部颗粒作用力陡增,容易引起上方颗粒在地下水作用力和重力作用下失稳,导致从土体颗粒失稳至土层塌陷逐渐加速。研究成果对进一步从细观尺度进行水力驱动的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发育过程与特征研究具有理论及实际意义。 文中以水力驱动的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为背景,基于离散元方法和格子Boltzmann方法,采用Bouzidi插值反弹边界格式和动量交换法,建立一种可以从细观角度模拟覆盖型岩溶塌陷的二维格子Boltzmann方法—离散元方法流固耦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承压水下降引起覆盖型岩溶塌陷数值模拟开展了探索性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承压水位下降工况中地下水主要对隔水层岩溶开口处的颗粒产生影响,对土洞周围土体产生向下的作用力;土体颗粒的剥落容易造成土颗粒原位置和上方位置处水压的陡降,从而造成较强的水力坡降,使得地下水对内部颗粒作用力陡增,容易引起上方颗粒在地下水作用力和重力作用下失稳,导致从土体颗粒失稳至土层塌陷逐渐加速。研究成果对进一步从细观尺度进行水力驱动的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发育过程与特征研究具有理论及实际意义。
中巴经济走廊(国外段)泥石流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
车宏晓, 常鸣, 罗超鹏, 王子亮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107016
摘要:
中巴经济走廊(CPEC)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中国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近年来,受地震和全球气温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巴经济走廊区域内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影响国家战略的实施及周边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开展中巴经济走廊范围内泥石流灾害发育情况的详细调查、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分析其分布规律并进行泥石流危险性区划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聚焦于中巴经济走廊国外段部分,通过光学影像遥感解译、统计分析研究区内泥石流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选取高程、坡向、距断层距离、距水系距离、NDVI、地震峰值加速度(PGA)等6个评价指标,利用概率综合判别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区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叠加年平均降雨指标,实现了区域泥石流危险性区划,为中巴经济走廊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提供服务。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泥石流危险性主要为极低危险性和低危险性,分别占比49.35%和25.41%,主要分布在印度河平原地区;中危险性占比10.75%,主要分布在西南部高原地区,降雨型泥石流最为发育;高危险性和极高危险性分别占比11.09%和3.41%,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原地区,冰川型泥石流最为发育。随着地形变化,泥石流物源增多,受冰川消融和降雨的影响,泥石流发育危险性增高。 中巴经济走廊(CPEC)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中国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近年来,受地震和全球气温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巴经济走廊区域内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影响国家战略的实施及周边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开展中巴经济走廊范围内泥石流灾害发育情况的详细调查、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分析其分布规律并进行泥石流危险性区划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聚焦于中巴经济走廊国外段部分,通过光学影像遥感解译、统计分析研究区内泥石流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选取高程、坡向、距断层距离、距水系距离、NDVI、地震峰值加速度(PGA)等6个评价指标,利用概率综合判别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区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叠加年平均降雨指标,实现了区域泥石流危险性区划,为中巴经济走廊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提供服务。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泥石流危险性主要为极低危险性和低危险性,分别占比49.35%和25.41%,主要分布在印度河平原地区;中危险性占比10.75%,主要分布在西南部高原地区,降雨型泥石流最为发育;高危险性和极高危险性分别占比11.09%和3.41%,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原地区,冰川型泥石流最为发育。随着地形变化,泥石流物源增多,受冰川消融和降雨的影响,泥石流发育危险性增高。
技术方法与防治工程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河北三河市地面沉降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高启凤, 张磊, 赵萌阳, 李峰, 李海君, 谌华, 李小华, 周萌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5011
摘要:
通过相关学者的研究可知,三河市在2003—2016年期间,地面沉降速率逐步加大,其中燕郊地区地面沉降最为严重,已和北京通州沉降区连成一片,而2016年之后三河市地面沉降灾害的发展变化趋势尚不明确。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国家政策的出台,查明三河市地面沉降灾害的发展演化特征并分析成因对保障三河市的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笔者采用SBAS-InSAR技术解译三河市2018—2020年地面沉降发展演化特征,同时分析了导致三河市地面沉降的几个诱发因素,总结主要成因。通过本次研究,掌握了三河市地面沉降灾害的空间分布及演化特征:三河市地面沉降在空间上呈现西部严重,东部较缓,发育重点沉降区的总体特征;主要发育有2个重点沉降区,分别为含3个沉降漏斗的燕郊镇沉降区和含1个沉降漏斗的段甲岭镇沉降区,其中燕郊镇沉降区为三河市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区域;2018—2020年,三河市地面沉降灾害总体呈现减缓趋势。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三河市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土层性质、城镇化发展及人口激增是三河市地面沉降灾害发生及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成果将为该区域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通过相关学者的研究可知,三河市在2003—2016年期间,地面沉降速率逐步加大,其中燕郊地区地面沉降最为严重,已和北京通州沉降区连成一片,而2016年之后三河市地面沉降灾害的发展变化趋势尚不明确。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国家政策的出台,查明三河市地面沉降灾害的发展演化特征并分析成因对保障三河市的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笔者采用SBAS-InSAR技术解译三河市2018—2020年地面沉降发展演化特征,同时分析了导致三河市地面沉降的几个诱发因素,总结主要成因。通过本次研究,掌握了三河市地面沉降灾害的空间分布及演化特征:三河市地面沉降在空间上呈现西部严重,东部较缓,发育重点沉降区的总体特征;主要发育有2个重点沉降区,分别为含3个沉降漏斗的燕郊镇沉降区和含1个沉降漏斗的段甲岭镇沉降区,其中燕郊镇沉降区为三河市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区域;2018—2020年,三河市地面沉降灾害总体呈现减缓趋势。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三河市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土层性质、城镇化发展及人口激增是三河市地面沉降灾害发生及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成果将为该区域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考虑长期蠕变劣化的昔格达黏土岩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护对策建议—以西攀高速公路边坡为例
伍运霖, 刘天翔, 杜兆萌, 王丰, 雷航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1015
摘要:
昔格达黏土岩存在长期蠕变劣化强度折减及饱水软化不利工程特性,为典型易滑地层。该地层路堑边坡在运营期会持续劣化、稳定性降低,极易产生滑坡,对公路运营安全产生重大威胁。通过对西攀高速公路K2378+900右侧滑坡进行地质分析、数值模拟计算及其相互验证,得到了边坡在开挖建成及临滑两阶段的抗剪强度参数值,并据此计算出昔格达黏土岩长期蠕变劣化cφ值的折减系数分别为0.87、0.84。对5类、17种昔格达黏土岩边坡进行最危险滑裂面搜索及稳定性的计算分析得出:在抗剪参数按0.87~0.84长期蠕变劣化折减时,边坡的稳定系数平均降低0.184。基于此,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取值、坡比、支挡加固方式等昔格达黏土岩公路边坡长期稳定的关键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管控建议,指出采用“缓放坡+宽平台+弱加固”的建设及处治思路更有利于昔格达黏土岩边坡长期稳定。研究结果为昔格达岩层区公路建设及边坡防护处治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昔格达黏土岩存在长期蠕变劣化强度折减及饱水软化不利工程特性,为典型易滑地层。该地层路堑边坡在运营期会持续劣化、稳定性降低,极易产生滑坡,对公路运营安全产生重大威胁。通过对西攀高速公路K2378+900右侧滑坡进行地质分析、数值模拟计算及其相互验证,得到了边坡在开挖建成及临滑两阶段的抗剪强度参数值,并据此计算出昔格达黏土岩长期蠕变劣化cφ值的折减系数分别为0.87、0.84。对5类、17种昔格达黏土岩边坡进行最危险滑裂面搜索及稳定性的计算分析得出:在抗剪参数按0.87~0.84长期蠕变劣化折减时,边坡的稳定系数平均降低0.184。基于此,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取值、坡比、支挡加固方式等昔格达黏土岩公路边坡长期稳定的关键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管控建议,指出采用“缓放坡+宽平台+弱加固”的建设及处治思路更有利于昔格达黏土岩边坡长期稳定。研究结果为昔格达岩层区公路建设及边坡防护处治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膨胀土裂隙对渠坡渗透性及工程效应影响研究
李斌, 鞠远江, 宋博, 张凯迪, 郝继锋, 张智敏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1017
摘要:
膨胀土是一种特殊的非饱和土,也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段土体的主要成分。与一般粘性土相比,膨胀土具有裂隙性,裂隙的存在会对其渗透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膨胀土渠坡的实际排水效果。为了探究膨胀土渗透性与其裂隙和含水量之间的关系,采用自制的渗流装置对相关地区的非饱和膨胀土进行渗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初始条件的土样在饱和环境中渗流时其渗透系数都会随着渗流的进行而逐渐减小。在同等初始含水率情况下,土样的裂隙率越大,渗透系数越大,渗透系数到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在相同初始裂隙率情况下,初始含水率低的土样,渗透性小但基质吸力大,吸水后会迅速膨胀导致渗透性越来越差。通过分析土体从不同初始条件开始渗流至饱和状态期间土体渗透系数的变化过程,可以发现在渗流开始的2小时以内,渠坡排水设施的排水效果最好,在8小时内渠坡排水设施都具有一定效果,超过8小时后排水效果有限。 膨胀土是一种特殊的非饱和土,也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段土体的主要成分。与一般粘性土相比,膨胀土具有裂隙性,裂隙的存在会对其渗透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膨胀土渠坡的实际排水效果。为了探究膨胀土渗透性与其裂隙和含水量之间的关系,采用自制的渗流装置对相关地区的非饱和膨胀土进行渗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初始条件的土样在饱和环境中渗流时其渗透系数都会随着渗流的进行而逐渐减小。在同等初始含水率情况下,土样的裂隙率越大,渗透系数越大,渗透系数到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在相同初始裂隙率情况下,初始含水率低的土样,渗透性小但基质吸力大,吸水后会迅速膨胀导致渗透性越来越差。通过分析土体从不同初始条件开始渗流至饱和状态期间土体渗透系数的变化过程,可以发现在渗流开始的2小时以内,渠坡排水设施的排水效果最好,在8小时内渠坡排水设施都具有一定效果,超过8小时后排水效果有限。
基于改进切线角和变形速率的滑坡预警—以湖南省石门县雷家山滑坡为例
陈全明, 黄炜敏, 李娇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3041
摘要:
为了研究湖南省滑坡监测预警方法,提高预警成功率,以石门县雷家山滑坡为例展开研究。通过对灾害现场进行详细地质调查,本文对滑坡特征进行了描述,初步阐述了滑坡发生的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独特的地形地貌、结构松散的土体是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强降雨和工程切坡活动是导致滑坡的外因。基于GNSS系统获取滑坡的全过程变形-时间曲线,并对变形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滑坡具有明显的初始变形、等速变形、加速变形三阶段演化特征,属于渐变型滑坡。将切线角和变形速率阈值作为滑坡预警的重要指标,建立了预警判据,并对接群防群测信息平台,可以为相关部门展开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响应提供直接依据。雷家山滑坡实现成功避险,验证了该监测预警方法的实用价值。 为了研究湖南省滑坡监测预警方法,提高预警成功率,以石门县雷家山滑坡为例展开研究。通过对灾害现场进行详细地质调查,本文对滑坡特征进行了描述,初步阐述了滑坡发生的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独特的地形地貌、结构松散的土体是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强降雨和工程切坡活动是导致滑坡的外因。基于GNSS系统获取滑坡的全过程变形-时间曲线,并对变形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滑坡具有明显的初始变形、等速变形、加速变形三阶段演化特征,属于渐变型滑坡。将切线角和变形速率阈值作为滑坡预警的重要指标,建立了预警判据,并对接群防群测信息平台,可以为相关部门展开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响应提供直接依据。雷家山滑坡实现成功避险,验证了该监测预警方法的实用价值。
路堑边坡浅层塌滑的控制因素与生态防治措施
李怀鑫, 晏长根, 王瑞, 席宏平, 卢迪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1019
摘要:
有效掌握边坡浅层塌滑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是开展路堑边坡变形预测及塌滑治理的重要前提,为此,以甘肃省双达高速某路堑边坡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FLAC3D有限元软件平台编写FISH语言,实现饱和度、重度和土体抗剪强度之间的动态关联,在此基础上求解不同降雨强度、坡比和降雨历时条件下路堑边坡的安全系数,并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确定降雨条件下路堑边坡浅层塌滑的主要外界因素主次关系,最后通过室内降雨试验和现场生态防护试验总结了路堑边坡浅层塌滑机制,提出了浅层塌滑生态防治措施。研究表明降雨过程中路堑边坡破坏模式由深层整体滑动向浅层局部滑动演化,且随坡比的降低,浅层塌滑区域由路堑边坡的坡肩部位向坡脚部位演化;相比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坡比对路堑边坡浅层塌滑影响性最大;降雨过程中,路堑边坡浅层土体累计冲蚀率随时间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设置拱骨架和降低坡比均能提高路堑边坡浅层土体的抗塌滑能力;相比HP-FGM和EFM防护材料,聚丙烯纤维土防护材料时效性最理想,路堑边坡浅层塌滑生态治理效果最好。 有效掌握边坡浅层塌滑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是开展路堑边坡变形预测及塌滑治理的重要前提,为此,以甘肃省双达高速某路堑边坡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FLAC3D有限元软件平台编写FISH语言,实现饱和度、重度和土体抗剪强度之间的动态关联,在此基础上求解不同降雨强度、坡比和降雨历时条件下路堑边坡的安全系数,并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确定降雨条件下路堑边坡浅层塌滑的主要外界因素主次关系,最后通过室内降雨试验和现场生态防护试验总结了路堑边坡浅层塌滑机制,提出了浅层塌滑生态防治措施。研究表明降雨过程中路堑边坡破坏模式由深层整体滑动向浅层局部滑动演化,且随坡比的降低,浅层塌滑区域由路堑边坡的坡肩部位向坡脚部位演化;相比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坡比对路堑边坡浅层塌滑影响性最大;降雨过程中,路堑边坡浅层土体累计冲蚀率随时间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设置拱骨架和降低坡比均能提高路堑边坡浅层土体的抗塌滑能力;相比HP-FGM和EFM防护材料,聚丙烯纤维土防护材料时效性最理想,路堑边坡浅层塌滑生态治理效果最好。
露天矿顺倾软岩边坡内排追踪压帮治理工程—以贺斯格乌拉煤矿首采区南帮为例
王东, 刘金尧, 李广贺, 邢晓宇, 郑小虎, 赵嘉奇, 武国良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19
摘要:
边坡稳定性治理对于软岩露天煤矿实现安全高效开采至关重要。为解决露天矿顺倾软岩边坡稳定性治理难题,在分析边坡稳定性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露天矿顺倾软岩边坡内排追踪压帮治理工程。以贺斯格乌拉煤矿首采区南帮为工程背景,兼顾采场与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设计了采场边坡的空间形态,提出了采场与内排土场边坡协同治理方案,可最大限度地安全回收边坡压覆煤炭资源。研究结果表明:弱层暴露长度是露天矿顺倾软岩边坡稳定性的主控因素,控制采场与内排土场间的追踪距离是改善边坡稳定性的有效途径;随着追踪距离的增加,边坡破坏模式从以圆弧为侧界面、弱层为底界面的切层-顺层-剪出滑动逐渐过渡为以圆弧为侧界面、弱层为底界面的切层-顺层滑动,边坡稳定性逐渐下降;内排土场及其与采场构成的复合边坡稳定性随破坏底板弱层回填岩石范围的增大呈指数函数规律提高;贺斯格乌拉煤矿首采区南帮浅部边坡留设40 m运输平盘、15 m保安平盘,底帮深部边坡角29°,追踪距离控制在50 m之内时可满足安全要求;内排土场基底弱层完全破坏并回填岩石倾向长度60 m时可满足安全要求。研究成果为软岩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性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边坡稳定性治理对于软岩露天煤矿实现安全高效开采至关重要。为解决露天矿顺倾软岩边坡稳定性治理难题,在分析边坡稳定性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露天矿顺倾软岩边坡内排追踪压帮治理工程。以贺斯格乌拉煤矿首采区南帮为工程背景,兼顾采场与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设计了采场边坡的空间形态,提出了采场与内排土场边坡协同治理方案,可最大限度地安全回收边坡压覆煤炭资源。研究结果表明:弱层暴露长度是露天矿顺倾软岩边坡稳定性的主控因素,控制采场与内排土场间的追踪距离是改善边坡稳定性的有效途径;随着追踪距离的增加,边坡破坏模式从以圆弧为侧界面、弱层为底界面的切层-顺层-剪出滑动逐渐过渡为以圆弧为侧界面、弱层为底界面的切层-顺层滑动,边坡稳定性逐渐下降;内排土场及其与采场构成的复合边坡稳定性随破坏底板弱层回填岩石范围的增大呈指数函数规律提高;贺斯格乌拉煤矿首采区南帮浅部边坡留设40 m运输平盘、15 m保安平盘,底帮深部边坡角29°,追踪距离控制在50 m之内时可满足安全要求;内排土场基底弱层完全破坏并回填岩石倾向长度60 m时可满足安全要求。研究成果为软岩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性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四川宝兴张家沟危岩体稳定性及运动学分析
陈锡锐, 刘虹强, 杨剑红, 艾其凯, 钟波, 蔡国军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9043
摘要:
张家沟危岩体于“6·1”芦山地震后被发现,稳定性差,严重威胁下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稳定性计算及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危岩体进行评价,选取稳定性最差的地震工况进行运动学分析,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解析解与数值解成果设计相应防护措施。主要结论有:(1)张家沟危岩体结构破碎,发育顺坡向控制性结构面,破坏模式为滑移式;(2)稳定性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皆表明张家沟危岩体在天然、暴雨、地震工况下均会失稳,其中地震工况下运动距离最长;(3)地震工况下危岩体的破坏模式为震裂—滑移式,运动过程中块石以滑移为主,跳高较小,同时坡面形态显著影响着落石运动特征;(4)落石间相互碰撞挤压会改变其运动特征及冲击动能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其致灾范围。成果可为类似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张家沟危岩体于“6·1”芦山地震后被发现,稳定性差,严重威胁下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稳定性计算及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危岩体进行评价,选取稳定性最差的地震工况进行运动学分析,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解析解与数值解成果设计相应防护措施。主要结论有:(1)张家沟危岩体结构破碎,发育顺坡向控制性结构面,破坏模式为滑移式;(2)稳定性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皆表明张家沟危岩体在天然、暴雨、地震工况下均会失稳,其中地震工况下运动距离最长;(3)地震工况下危岩体的破坏模式为震裂—滑移式,运动过程中块石以滑移为主,跳高较小,同时坡面形态显著影响着落石运动特征;(4)落石间相互碰撞挤压会改变其运动特征及冲击动能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其致灾范围。成果可为类似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基于AIFFC算法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因子分级优化
陈宾, 李颖懿, 张联志, 屈添强, 魏娜, 刘宁, 黄春林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48
摘要:
本文针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因子分级数不确定的问题,引入自适应膨胀因子模糊覆盖分级方法(AIFFC)对易发性评价因子分级进行优化。以湖南省湘乡市为研究区,提取了坡度、坡向、高程、年平均降雨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道路、断层、岩性和土地利用9类评价因子,运用AIFFC及自然断点法对连续型因子进行分级,并分别代入加权信息量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获取研究区易发性区划图。采用单因子分级结果精度对比、灾积比分析和易发性分区结果ROC曲线对比对AIFFC分级法的优越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各因子采用AIFFC算法分级的AUC值均高于自然断点法;基于AIFFC的随机森林模型及加权信息量模型的高易发区灾积比分别提升了56.3%、74.6%,低易发区灾积比分别降低了48%、58.1%,AUC值分别提升了7.6%、2.7%。采用AIFFC分级方法优化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因子分级,显著提高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合理性。 本文针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因子分级数不确定的问题,引入自适应膨胀因子模糊覆盖分级方法(AIFFC)对易发性评价因子分级进行优化。以湖南省湘乡市为研究区,提取了坡度、坡向、高程、年平均降雨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道路、断层、岩性和土地利用9类评价因子,运用AIFFC及自然断点法对连续型因子进行分级,并分别代入加权信息量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获取研究区易发性区划图。采用单因子分级结果精度对比、灾积比分析和易发性分区结果ROC曲线对比对AIFFC分级法的优越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各因子采用AIFFC算法分级的AUC值均高于自然断点法;基于AIFFC的随机森林模型及加权信息量模型的高易发区灾积比分别提升了56.3%、74.6%,低易发区灾积比分别降低了48%、58.1%,AUC值分别提升了7.6%、2.7%。采用AIFFC分级方法优化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因子分级,显著提高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合理性。
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
李志国, 徐涛, 刘永杰, 赵立春, 徐勇超, 杨天鸿, 郑小斌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7001
摘要:
露天煤矿台阶所构成的边坡是煤炭资源生产运输的重要依托对象,其稳定性评价对指导矿山连续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监测信息分析和边坡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边坡几何形态、地质信息、气象水文信息、现场监测信息等多种指标信息,以层次分析法确定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指标权重,基于隶属度最大原则确定边坡稳定性状态,建立了多源信息融合的边坡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扎哈淖尔露天煤矿北帮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最后基于数值模拟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基于所建立的边坡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确定北帮边坡为基本稳定状态,基于数值模拟得出扎哈淖尔露天煤矿北帮边坡滑移面安全系数为1.121,模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所得到的边坡稳定性状态吻合度较好,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可以充分考虑多重信息对边坡稳定性分析的贡献,从而更全面准确分析边坡稳定性。 露天煤矿台阶所构成的边坡是煤炭资源生产运输的重要依托对象,其稳定性评价对指导矿山连续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监测信息分析和边坡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边坡几何形态、地质信息、气象水文信息、现场监测信息等多种指标信息,以层次分析法确定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指标权重,基于隶属度最大原则确定边坡稳定性状态,建立了多源信息融合的边坡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扎哈淖尔露天煤矿北帮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最后基于数值模拟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基于所建立的边坡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确定北帮边坡为基本稳定状态,基于数值模拟得出扎哈淖尔露天煤矿北帮边坡滑移面安全系数为1.121,模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所得到的边坡稳定性状态吻合度较好,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可以充分考虑多重信息对边坡稳定性分析的贡献,从而更全面准确分析边坡稳定性。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征稿简则
摘要:
四川甘洛县比依市村滑坡运动特征分析
涂正楠, 冯君, 邓应进, 潘激扬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24
摘要:
四川甘洛县比依市村受连续强降雨影响下形成滑坡灾害,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本文以该滑坡为例,通过工程地质条件探究了比依市村滑坡产生的原因,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方法对滑坡全过程进行真三维数值模拟,对滑坡关键位置进行位移、速度监测,结果表明:(1)不良地质,长历时、高强度的持续降雨是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2)SPH方法得到的位移、速度等运动特征参数与实际勘察效果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靠性;(3)该滑坡是由于滑坡后缘推动滑坡中部导致滑坡整体下错,前缘受阻形成鼓胀区,最终滑坡破坏模式表现为推移式破坏;(4)比依市村滑坡仍处于蠕变阶段,利用SPH模拟大变形的优势可以为此类灾害的机理研究和工程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四川甘洛县比依市村受连续强降雨影响下形成滑坡灾害,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本文以该滑坡为例,通过工程地质条件探究了比依市村滑坡产生的原因,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方法对滑坡全过程进行真三维数值模拟,对滑坡关键位置进行位移、速度监测,结果表明:(1)不良地质,长历时、高强度的持续降雨是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2)SPH方法得到的位移、速度等运动特征参数与实际勘察效果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靠性;(3)该滑坡是由于滑坡后缘推动滑坡中部导致滑坡整体下错,前缘受阻形成鼓胀区,最终滑坡破坏模式表现为推移式破坏;(4)比依市村滑坡仍处于蠕变阶段,利用SPH模拟大变形的优势可以为此类灾害的机理研究和工程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研究:回顾与展望
殷跃平, 高少华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10006
摘要:
高位远程地质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多起群死群伤和特大经济损失,是特大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技攻关的难点。文章系统回顾了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的研究历程,认为常规的“高速远程滑坡”研究难以适应高山、极高山区复合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要求,提出了从高位失稳、远程成灾和风险防控全链条的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研究思路,探讨了高位崩滑启动源区的易灾地质结构特征和早期识别技术、高速碎屑流远程链动机理和边界层效应以及风险评估和防灾减灾问题。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山、极高山区的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研究,揭示了高位滑坡碎屑流势流体链动传递机理,以及紊流体和犁切体的边界层效应,提出可以通过改造高势能碎屑流体的边界层底坡,增大湍流边界层内湍动能的生成与组合障桩前死区范围的消能降险方法。最后,针对铁路、公路、水电工程、边疆城镇和国防建设的发展,讨论了复合型高位远程滑坡灾害的防灾减灾将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易灾地质结构孕灾机理、高位远程链灾动力过程和风险防控理论与技术等三方面亟待加强的研究方向。 高位远程地质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多起群死群伤和特大经济损失,是特大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技攻关的难点。文章系统回顾了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的研究历程,认为常规的“高速远程滑坡”研究难以适应高山、极高山区复合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要求,提出了从高位失稳、远程成灾和风险防控全链条的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研究思路,探讨了高位崩滑启动源区的易灾地质结构特征和早期识别技术、高速碎屑流远程链动机理和边界层效应以及风险评估和防灾减灾问题。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山、极高山区的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研究,揭示了高位滑坡碎屑流势流体链动传递机理,以及紊流体和犁切体的边界层效应,提出可以通过改造高势能碎屑流体的边界层底坡,增大湍流边界层内湍动能的生成与组合障桩前死区范围的消能降险方法。最后,针对铁路、公路、水电工程、边疆城镇和国防建设的发展,讨论了复合型高位远程滑坡灾害的防灾减灾将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易灾地质结构孕灾机理、高位远程链灾动力过程和风险防控理论与技术等三方面亟待加强的研究方向。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滑坡蠕滑位移预测模型
冯谕, 曾怀恩, 涂鹏飞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9038
摘要:
滑坡位移预测是预报滑坡灾害的重要依据,以往的滑坡位移预测模型多数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Gaussian拟合预测模型以及其他一些非线性预测模型。这些滑坡位移预测模型在建立上缺乏力学理论支撑,对不同力学特性产生的滑坡位移预测分析上没有针对性。文中针对力学特性为重力蠕变型滑坡位移的预测,提出一种基于遗传优化算法的滑坡蠕滑位移非线性预测模型。以鲁家坡滑坡东侧J05监测点的累计水平位移为例,划定测试区域与预测区域进行模型预测分析,并将新模型预测结果与Gaussian拟合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预测模型,新模型的预测效果有所提升,有一定的工程价值与实践价值。 滑坡位移预测是预报滑坡灾害的重要依据,以往的滑坡位移预测模型多数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Gaussian拟合预测模型以及其他一些非线性预测模型。这些滑坡位移预测模型在建立上缺乏力学理论支撑,对不同力学特性产生的滑坡位移预测分析上没有针对性。文中针对力学特性为重力蠕变型滑坡位移的预测,提出一种基于遗传优化算法的滑坡蠕滑位移非线性预测模型。以鲁家坡滑坡东侧J05监测点的累计水平位移为例,划定测试区域与预测区域进行模型预测分析,并将新模型预测结果与Gaussian拟合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预测模型,新模型的预测效果有所提升,有一定的工程价值与实践价值。
贵德盆地席芨滩巨型滑坡前缘次级滑坡特征及其复活机理分析
王溢禧, 赵俊彦, 朱兴华, 于美冬, 陈彩虹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4030
摘要:
黄河上游地区位于构造活动剧烈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孕育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本文以青海省贵德县尕让乡江拉新村北席芨滩巨型滑坡前缘次级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航测、InSAR地表位移监测和现场调查等手段,详细分析了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发育特征和复活机制。研究表明密集发育的结构面对次级滑坡的复活起到控制作用,集中降雨是诱发滑坡复活的关键因素,冻融循环作用是滑坡复活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该滑坡,为黄河上游滑坡灾害链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黄河上游地区位于构造活动剧烈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孕育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本文以青海省贵德县尕让乡江拉新村北席芨滩巨型滑坡前缘次级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航测、InSAR地表位移监测和现场调查等手段,详细分析了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发育特征和复活机制。研究表明密集发育的结构面对次级滑坡的复活起到控制作用,集中降雨是诱发滑坡复活的关键因素,冻融循环作用是滑坡复活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该滑坡,为黄河上游滑坡灾害链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低山丘陵区公路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模型对比及应用—以江西山区公路为例
周雨, 肖雯, 李三角, 谢克勇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3039
摘要:
为更好地开展道路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减轻强降雨对山区高速行车安全的影响,本文利用国家气象站观测雨量数据结合江西省高速公路沿线交通气象站观测数据,在对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和雨量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K近邻和随机森林4种机器学习方法,开展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预报建模和预警试验。结果表明:(1)江西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所处的海拔高度以300~450m最多;灾害坡度以20°~35°居多,随地形坡度增加呈现单峰型分布;河网密集和有一定的植被覆盖地区更容易发生地质灾害。(2)提出了诱发公路地质灾害的3种主要降雨类型,分别为长历时降雨、短期降雨和短时降雨。(3)对比分析4种地质灾害机器学习方法,就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而言,4种预报模型的准确率均超过0.75,进一步通过分型研究对比发现逻辑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在长历时和短时降雨中预报准确率较高,K近邻方法对于短期降雨预报效果较好。 为更好地开展道路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减轻强降雨对山区高速行车安全的影响,本文利用国家气象站观测雨量数据结合江西省高速公路沿线交通气象站观测数据,在对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和雨量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K近邻和随机森林4种机器学习方法,开展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预报建模和预警试验。结果表明:(1)江西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所处的海拔高度以300~450m最多;灾害坡度以20°~35°居多,随地形坡度增加呈现单峰型分布;河网密集和有一定的植被覆盖地区更容易发生地质灾害。(2)提出了诱发公路地质灾害的3种主要降雨类型,分别为长历时降雨、短期降雨和短时降雨。(3)对比分析4种地质灾害机器学习方法,就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而言,4种预报模型的准确率均超过0.75,进一步通过分型研究对比发现逻辑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在长历时和短时降雨中预报准确率较高,K近邻方法对于短期降雨预报效果较好。
样本选取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影响—以山西柳林县为例
陈建平, 辛亚波, 王泽鹏, 陈伟, 万长园, 刘云艳, 黄俊杰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37
摘要:
非地质灾害样本的合理选取对地质灾害易发性预测准确度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柳林县为例,选取适宜的影响因子,基于GIS技术采用随机森林(RF)模型进行易发性评价。以地质灾害与非地质灾害比例为1∶1、1∶1.5、1∶3、1∶5和1∶10和非地质灾害点距已知灾害点100 m、500 m、800 m和1000 m为选取条件交叉结合共创建20组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误差指标、混淆矩阵和ROC曲线检验,样本比例和距已知灾害点距离变化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有较大影响。随着样本比例变小,距已知灾害点距离增加,各模型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整体下降,准确率(ACC)整体上升。各模型AUC值均大于0.8,均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当样本比例小于1∶3时,距已知灾害点距离增加对模型误差和准确率影响较小,变化趋于稳定。综合判断样本比例为1∶10、距已知灾害点1000 m为最适合研究区模型。(2)高和极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及北部道路和河流两侧的地区,是柳林县防灾减灾的重点区。(3)样本选取差异导致易发性结果不同主要是因为建模过程中RF模型对数据特征的采集及判断发生变化,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发生变化。这些研究成果对当防灾减灾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非地质灾害样本的合理选取对地质灾害易发性预测准确度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柳林县为例,选取适宜的影响因子,基于GIS技术采用随机森林(RF)模型进行易发性评价。以地质灾害与非地质灾害比例为1∶1、1∶1.5、1∶3、1∶5和1∶10和非地质灾害点距已知灾害点100 m、500 m、800 m和1000 m为选取条件交叉结合共创建20组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误差指标、混淆矩阵和ROC曲线检验,样本比例和距已知灾害点距离变化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有较大影响。随着样本比例变小,距已知灾害点距离增加,各模型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整体下降,准确率(ACC)整体上升。各模型AUC值均大于0.8,均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当样本比例小于1∶3时,距已知灾害点距离增加对模型误差和准确率影响较小,变化趋于稳定。综合判断样本比例为1∶10、距已知灾害点1000 m为最适合研究区模型。(2)高和极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及北部道路和河流两侧的地区,是柳林县防灾减灾的重点区。(3)样本选取差异导致易发性结果不同主要是因为建模过程中RF模型对数据特征的采集及判断发生变化,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发生变化。这些研究成果对当防灾减灾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滑坡分类和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滑坡敏感性区划
尹超, 李仲波, 刘新良, 李颖, 王绍平, 郭兵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1003
摘要:
滑坡敏感性区划是根据研究区域的滑坡调查数据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致灾因子的组合特征对滑坡发生的影响并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等级的敏感区,为土地利用规划和滑坡防治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开展了工程岩组和地质灾害调查,结合多种数据源和地质调查资料建立了博山区滑坡数据库;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筛选了滑坡致灾因子,基于信息量法分别对全部滑坡、自然滑坡和工程滑坡的致灾因子进行分级;建立了包含2轮卷积和池化的7层改进卷积神经网络,分别对全部滑坡、自然滑坡和工程滑坡进行了评价模型的训练和验证,采用AUC法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ArcGIS12.0计算了博山区所有栅格的滑坡敏感性概率,绘制了博山区滑坡敏感性区划图。研究结果表明:滑坡致灾因子包括高程、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平面曲率、距河流距离、地表流沙输送量、地形湿度指数、距道路距离、土地利用类型、距断层距离、工程岩组和归一化植被覆盖指数;博山区滑坡敏感性概率最小为0.136、最大为0.841;极高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极低敏感区分别占博山区总面积的8.08%(56.4 km2)、17.62%(123.0 km2)、25.33%(176.8 km2)、32.87%(229.4 km2)和16.10%(112.4 km2),极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博山区西北部、南部、东北部及其他地区,其中,自然滑坡主要分布于西北部极高敏感区,工程滑坡主要分布于东北部极高敏感区。 滑坡敏感性区划是根据研究区域的滑坡调查数据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致灾因子的组合特征对滑坡发生的影响并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等级的敏感区,为土地利用规划和滑坡防治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开展了工程岩组和地质灾害调查,结合多种数据源和地质调查资料建立了博山区滑坡数据库;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筛选了滑坡致灾因子,基于信息量法分别对全部滑坡、自然滑坡和工程滑坡的致灾因子进行分级;建立了包含2轮卷积和池化的7层改进卷积神经网络,分别对全部滑坡、自然滑坡和工程滑坡进行了评价模型的训练和验证,采用AUC法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ArcGIS12.0计算了博山区所有栅格的滑坡敏感性概率,绘制了博山区滑坡敏感性区划图。研究结果表明:滑坡致灾因子包括高程、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平面曲率、距河流距离、地表流沙输送量、地形湿度指数、距道路距离、土地利用类型、距断层距离、工程岩组和归一化植被覆盖指数;博山区滑坡敏感性概率最小为0.136、最大为0.841;极高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极低敏感区分别占博山区总面积的8.08%(56.4 km2)、17.62%(123.0 km2)、25.33%(176.8 km2)、32.87%(229.4 km2)和16.10%(112.4 km2),极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博山区西北部、南部、东北部及其他地区,其中,自然滑坡主要分布于西北部极高敏感区,工程滑坡主要分布于东北部极高敏感区。
基于斜坡单元灾害强度的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以湖南省湘乡市为例
陈宾, 魏娜, 张联志, 李颖懿, 刘宁, 屈添强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1901
摘要:
以斜坡为单元,基于潜在灾害强度的区域性易损性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以湖南省湘乡市为研究区,在采用加权信息量方法进行易发性区划的基础上,逐个提取斜坡单元最高易发值点的高程、坡高、坡度、坡向、月平均降雨量为特征参数,分别代入BP神经网络、PSO-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及支持向量机模型。通过训练与精度测试对比,构建基于PSO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的滑坡体积预测模型,建立以灾害体积为灾害强度指标,以建筑密度、人口密度、财产密度等为脆弱性指标的易损性综合评价模型。针对研究区开展基于潜在灾害强度的区域性易损性评价,完成高易损区(面积占比1.5%)、中易损区(面积占比28.5%)和低易损区(面积占比70%)的区划,实现了区域性易损性评价过程中致灾体灾害强度与承灾体脆弱性的有机结合,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以斜坡为单元,基于潜在灾害强度的区域性易损性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以湖南省湘乡市为研究区,在采用加权信息量方法进行易发性区划的基础上,逐个提取斜坡单元最高易发值点的高程、坡高、坡度、坡向、月平均降雨量为特征参数,分别代入BP神经网络、PSO-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及支持向量机模型。通过训练与精度测试对比,构建基于PSO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的滑坡体积预测模型,建立以灾害体积为灾害强度指标,以建筑密度、人口密度、财产密度等为脆弱性指标的易损性综合评价模型。针对研究区开展基于潜在灾害强度的区域性易损性评价,完成高易损区(面积占比1.5%)、中易损区(面积占比28.5%)和低易损区(面积占比70%)的区划,实现了区域性易损性评价过程中致灾体灾害强度与承灾体脆弱性的有机结合,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基于InSAR监测和PSO-SVR模型的高填方区沉降预测
李华蓉, 戴双璘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05
摘要:
基于SBAS-InSAR技术和机器学习知识对高填方区域进行地表沉降监测及预测,对工程项目的施工、检修、运营等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重庆东港集装箱码头为研究对象,选取2018-2019年覆盖研究区的31景Sentinel-1A数据,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该区域的地表沉降数据,并进行内外精度评定;通过信息量模型分析地表沉降易发地地势特点,选择预测点位;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计算动态影响因素与沉降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影响因素中提取出主成分,构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PSO-SVR预测模型对测试集数据进行预测。为验证该模型在高填方区域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和优异性,将ARIMA模型作为对比模型,分别将PSO-SVR模型的预测结果和ARIMA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测试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SO-SVR模型的预测精度优于ARIMA模型,在高填方区域地表沉降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基于SBAS-InSAR技术和机器学习知识对高填方区域进行地表沉降监测及预测,对工程项目的施工、检修、运营等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重庆东港集装箱码头为研究对象,选取2018-2019年覆盖研究区的31景Sentinel-1A数据,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该区域的地表沉降数据,并进行内外精度评定;通过信息量模型分析地表沉降易发地地势特点,选择预测点位;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计算动态影响因素与沉降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影响因素中提取出主成分,构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PSO-SVR预测模型对测试集数据进行预测。为验证该模型在高填方区域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和优异性,将ARIMA模型作为对比模型,分别将PSO-SVR模型的预测结果和ARIMA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测试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SO-SVR模型的预测精度优于ARIMA模型,在高填方区域地表沉降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基于瓦斯防治工程的隐伏构造勘查与瓦斯异常区域预测
何鑫, 崔洪庆, 关金锋, 王泽华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9007
摘要:
隐伏构造勘查与瓦斯异常区域预测研究是瓦斯灾害防治工程的基础。根据我国煤矿生产法律规章,开采具有瓦斯灾害危险的煤层前,必须实施瓦斯抽放工程。通常,地质异常区域即是瓦斯灾害危险区,构造应力场和采动应力场的叠加会扰动煤体并加压瓦斯。为精准定位地质异常区,评价其瓦斯致灾潜能,提出了一种基于瓦斯抽采工程进行瓦斯异常区域勘测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利用抽采钻孔参数和施工记录,采集钻孔数据并计算煤层顶底板控制点坐标,进而利用二维投影图件及三维应力场模型对隐伏地质构造(如小的断层、褶曲、局部煤厚异常变化等)进行勘查和预测;通过分析小型地质构造周围的附加应力场,并对瓦斯致灾潜能进行动态预测。应用该方法,可以对地质异常区进行精细调查,揭示采煤工作面瓦斯地质演化的一般规律。其研究结果为高瓦斯或突出煤层瓦斯灾害防治措施优化设计及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隐伏构造勘查与瓦斯异常区域预测研究是瓦斯灾害防治工程的基础。根据我国煤矿生产法律规章,开采具有瓦斯灾害危险的煤层前,必须实施瓦斯抽放工程。通常,地质异常区域即是瓦斯灾害危险区,构造应力场和采动应力场的叠加会扰动煤体并加压瓦斯。为精准定位地质异常区,评价其瓦斯致灾潜能,提出了一种基于瓦斯抽采工程进行瓦斯异常区域勘测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利用抽采钻孔参数和施工记录,采集钻孔数据并计算煤层顶底板控制点坐标,进而利用二维投影图件及三维应力场模型对隐伏地质构造(如小的断层、褶曲、局部煤厚异常变化等)进行勘查和预测;通过分析小型地质构造周围的附加应力场,并对瓦斯致灾潜能进行动态预测。应用该方法,可以对地质异常区进行精细调查,揭示采煤工作面瓦斯地质演化的一般规律。其研究结果为高瓦斯或突出煤层瓦斯灾害防治措施优化设计及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Sentinel-1A及ALOS-2影像在治新村滑坡形变特征监测中的应用
于海明, 张熠斌, 张旭晴, 徐思瑜, 徐誉维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9021
摘要:
2017年7月,吉林市遭受罕见暴雨天气影响,致使治新村发生了滑坡地质灾害,实地考察发现该滑坡现处于蠕变阶段,对附近居民区造成严重威胁。为实现对该滑坡的有效监测,为灾害预防提供参考,本文选取2017年27景sentinel-1A数据,基于小基线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对治新村滑坡进行了形变监测,并分析了其时序演化态势;选用2016、2017年2景更具穿透性的ALOS-2数据,采用差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nSAR)监测了该滑坡形变体的特征。SBAS-InSAR监测结果表明,治新村滑坡汇水区斜坡末端在监测期间发生了沉降,并且在7月5日到7月29日期间滑坡末端地表沉降达12.47 mm,监测期间平均沉降速率为2.88 mm/a。位于山谷的受威胁居民区发生了抬升,至12月8日平均累计抬升达19.59 mm,监测期间平均抬升速率19.99 mm/a;D-InSAR结果显示,治新村滑坡汇水区斜坡存在5处主要变形体,面积最大变形体面积17973 m2,位于西侧斜坡;最不稳定变形体位于斜坡东侧,监测期间平均累积形变量最大达49.9 mm,滑坡灾害威胁主要来自植被覆盖较差的西侧斜坡,雨季是治新村滑坡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期。 2017年7月,吉林市遭受罕见暴雨天气影响,致使治新村发生了滑坡地质灾害,实地考察发现该滑坡现处于蠕变阶段,对附近居民区造成严重威胁。为实现对该滑坡的有效监测,为灾害预防提供参考,本文选取2017年27景sentinel-1A数据,基于小基线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对治新村滑坡进行了形变监测,并分析了其时序演化态势;选用2016、2017年2景更具穿透性的ALOS-2数据,采用差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nSAR)监测了该滑坡形变体的特征。SBAS-InSAR监测结果表明,治新村滑坡汇水区斜坡末端在监测期间发生了沉降,并且在7月5日到7月29日期间滑坡末端地表沉降达12.47 mm,监测期间平均沉降速率为2.88 mm/a。位于山谷的受威胁居民区发生了抬升,至12月8日平均累计抬升达19.59 mm,监测期间平均抬升速率19.99 mm/a;D-InSAR结果显示,治新村滑坡汇水区斜坡存在5处主要变形体,面积最大变形体面积17973 m2,位于西侧斜坡;最不稳定变形体位于斜坡东侧,监测期间平均累积形变量最大达49.9 mm,滑坡灾害威胁主要来自植被覆盖较差的西侧斜坡,雨季是治新村滑坡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期。
四川康定孔玉乡寸达河坝后山危岩带稳定性分析及运动特征预测
陈海军, 胡卸文, 赵亮, 黄刚, 阳博, 李仕强, 王宁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2042
摘要:
危岩带位于乡政府后山斜坡,裂隙发育、岩体成块状,完整性较差。受地震和强降雨影响,局部危岩脱落形成危岩单体,沿斜坡滚落至坡脚,严重威胁坡脚乡政府所在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文章对危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稳定性分析,综合判断各危岩体的稳定性情况。利用离散元软件UDEC建立模型,在裂隙水压力不同的情况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稳定性情况。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选择典型危岩体,对其运动特征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利用Rockfall软件进行模拟,其结果对治理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危岩带位于乡政府后山斜坡,裂隙发育、岩体成块状,完整性较差。受地震和强降雨影响,局部危岩脱落形成危岩单体,沿斜坡滚落至坡脚,严重威胁坡脚乡政府所在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文章对危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稳定性分析,综合判断各危岩体的稳定性情况。利用离散元软件UDEC建立模型,在裂隙水压力不同的情况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稳定性情况。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选择典型危岩体,对其运动特征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利用Rockfall软件进行模拟,其结果对治理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川藏铁路某深埋长大隧道地应力特征及岩爆、大变形危险性分析
陈仕阔, 刘彤, 周航, 杜世回, 李涵睿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04
摘要: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构造作用强烈,高地应力问题是川藏铁路隧道建设中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水压致裂法实测的钻孔地应力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室内试验、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等,对某隧道地应力特征及工程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地应力测试结果显示,该工程区应力场类型可划分为逆断型(SH>Sh>Sv)和走滑型(SH>Sv>Sh)两种类型应力场,水平构造应力占据主导地位,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E~NEE向,与区域应力场分布和周边活动断裂反映的力学机制基本一致。工程区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结果表明,隧道轴线最大水平主应力SH为7.36~49.87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Sh为4.36~25.97 MPa,垂向主应力Sv为5.24~31.69 MPa,隧道沿线73.00%的区域处于高到极高地应力状态,具有发生岩爆和大变形的潜在高地应力条件,综合岩石弹性变形能指数认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均具有中等岩爆倾向的储能和释能条件。最后,对该隧道不同埋深处岩爆和大变形危险性进行了分析。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构造作用强烈,高地应力问题是川藏铁路隧道建设中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水压致裂法实测的钻孔地应力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室内试验、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等,对某隧道地应力特征及工程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地应力测试结果显示,该工程区应力场类型可划分为逆断型(SH>Sh>Sv)和走滑型(SH>Sv>Sh)两种类型应力场,水平构造应力占据主导地位,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E~NEE向,与区域应力场分布和周边活动断裂反映的力学机制基本一致。工程区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结果表明,隧道轴线最大水平主应力SH为7.36~49.87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Sh为4.36~25.97 MPa,垂向主应力Sv为5.24~31.69 MPa,隧道沿线73.00%的区域处于高到极高地应力状态,具有发生岩爆和大变形的潜在高地应力条件,综合岩石弹性变形能指数认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均具有中等岩爆倾向的储能和释能条件。最后,对该隧道不同埋深处岩爆和大变形危险性进行了分析。
甘肃专栏
甘肃灵台县南店子滑坡活动特征及成因分析
唐家凯, 吴玮江, 刘韬, 宿星, 万朝东, 张国信, 安亚鹏, 李祖刚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5042
摘要:
2021年10月3日灵台南店子发生大型推移式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因成功预警而未造成人员伤亡。为探明南店子滑坡发生机理,对滑体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进行了基础调查,根据滑坡裂缝发育特征和差异,将该滑坡体分为5个滑块,并对每个滑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定性定量分析了不同滑坡部位的具体滑动情况,并为滑坡分级分块的客观合理性和滑坡机理分析进一步提供证据。最终分析得出滑坡灾害的发生主要是(1)斜坡中下部和坡脚抗滑段不合理的大规模挖坡取土等人为活动使斜坡变陡、抗滑力减小;(2)坡面洼坑,导致排水不畅,长期大量入渗软化了岩层接触面,降低了斜坡的稳定性;(3)长时间的强降雨。研究成果对于相似区域监测预警、风险评价和工程治理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021年10月3日灵台南店子发生大型推移式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因成功预警而未造成人员伤亡。为探明南店子滑坡发生机理,对滑体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进行了基础调查,根据滑坡裂缝发育特征和差异,将该滑坡体分为5个滑块,并对每个滑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定性定量分析了不同滑坡部位的具体滑动情况,并为滑坡分级分块的客观合理性和滑坡机理分析进一步提供证据。最终分析得出滑坡灾害的发生主要是(1)斜坡中下部和坡脚抗滑段不合理的大规模挖坡取土等人为活动使斜坡变陡、抗滑力减小;(2)坡面洼坑,导致排水不畅,长期大量入渗软化了岩层接触面,降低了斜坡的稳定性;(3)长时间的强降雨。研究成果对于相似区域监测预警、风险评价和工程治理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甘肃地质灾害与防治案例研究
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甘肃舟曲立节北山滑坡变形预测
高子雁, 李瑞冬, 石鹏卿, 周小龙, 张娟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3062
摘要:
立节镇北山滑坡长期处于蠕动变形状态,已多次发生过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滑坡的地表形变,以掌握灾害体地表形变规律,是实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可靠依据。文中引入一种机器学习的模型进行相关数据预测,通过立节北山监测点位移数据,运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立节北山滑坡变形进行预测,并且将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文章预测结果评价指标选用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决定系数(R2)以及可解释方差,其中决定系数(R2)和可解释方差均达到0.99,预测值和真实值的拟合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也表现较低,说明本文采用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在立节北山滑坡变形的预测中达到了良好的预测性能。 立节镇北山滑坡长期处于蠕动变形状态,已多次发生过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滑坡的地表形变,以掌握灾害体地表形变规律,是实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可靠依据。文中引入一种机器学习的模型进行相关数据预测,通过立节北山监测点位移数据,运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立节北山滑坡变形进行预测,并且将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文章预测结果评价指标选用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决定系数(R2)以及可解释方差,其中决定系数(R2)和可解释方差均达到0.99,预测值和真实值的拟合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也表现较低,说明本文采用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在立节北山滑坡变形的预测中达到了良好的预测性能。
静宁县田堡调蓄水池滑坡成因及稳定性分析
韩朝君, 李国营, 吴玮江, 张立军, 韩海龙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5036
摘要:
2020年9月18日,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四河镇田堡村田堡调蓄水池左岸发生滑坡,滑坡长180 m,宽240 m,体积48.5×104 m3,主滑方向191°,为黄土—泥岩老滑坡的复活。滑坡破坏已开挖的边坡和公路路基,严重威胁田堡调蓄水池的正常建设。通过现场勘查、岩土试验和计算等工作,对田堡调蓄水池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滑坡基本特征及滑坡成因进行了探讨,并采用简化Janbu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滑坡形成条件主要为老滑坡地质基础、坡体前缘开挖、持续性强降雨三个方面,即老滑坡因坡脚大规模开挖和强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引发老滑坡的复活滑动。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在坡脚开挖后坡体滑动前,暴雨条件下坡体稳定系数小于0.98,处于失稳滑动状态,滑动后各工况稳定系数小于1.05,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 2020年9月18日,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四河镇田堡村田堡调蓄水池左岸发生滑坡,滑坡长180 m,宽240 m,体积48.5×104 m3,主滑方向191°,为黄土—泥岩老滑坡的复活。滑坡破坏已开挖的边坡和公路路基,严重威胁田堡调蓄水池的正常建设。通过现场勘查、岩土试验和计算等工作,对田堡调蓄水池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滑坡基本特征及滑坡成因进行了探讨,并采用简化Janbu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滑坡形成条件主要为老滑坡地质基础、坡体前缘开挖、持续性强降雨三个方面,即老滑坡因坡脚大规模开挖和强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引发老滑坡的复活滑动。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在坡脚开挖后坡体滑动前,暴雨条件下坡体稳定系数小于0.98,处于失稳滑动状态,滑动后各工况稳定系数小于1.05,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
甘肃岷县永光1#流滑型黄土滑坡的远程滑动特征
吴玮江, 王国亚, 张国信, 冯乐涛, 姚正学, 宿星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9046
摘要:
流滑型黄土滑坡是黄土地区沿沟道或斜坡远程滑动和堆积的长条状特殊类型滑坡,常造成难以预料的严重灾害。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甘肃岷县漳县Ms6.6级地震诱发的岷县永光1#滑坡体积约23×104 m3,造成12人遇难。滑坡前后缘高差175 m,总长度1030 m,其比值为0.17,属远程滑坡。通过现场调查和滑动过程观察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其滑动过程特征、不同部位的滑速及变化情况,分析了滑动机理。受地震作用促发和地形条件等影响,永光1#滑坡经历了2次加速—减速的复杂滑动过程,滑坡首先在前部平台区整体滑动50~130 m,前缘约6×104 m3滑体再沿前部沟道滑动740 m,最大滑距达870 m,滑动总历时约7 h,最大滑速约10.6 m/s,平均滑速0.034 m/s。永光1#滑坡由地震和前期降水耦合作用形成,地震前大量降水的入渗和软化,滑动过程中高含水率滑带土产生高孔隙水压力,甚至导致液化发生,圈闭的沟道地形和滑带土的低渗透性,使孔隙水压力消散非常缓慢,在全滑程中滑带土摩阻力大幅降低,持速效应明显,是永光1#滑坡远程滑动的主要原因。 流滑型黄土滑坡是黄土地区沿沟道或斜坡远程滑动和堆积的长条状特殊类型滑坡,常造成难以预料的严重灾害。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甘肃岷县漳县Ms6.6级地震诱发的岷县永光1#滑坡体积约23×104 m3,造成12人遇难。滑坡前后缘高差175 m,总长度1030 m,其比值为0.17,属远程滑坡。通过现场调查和滑动过程观察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其滑动过程特征、不同部位的滑速及变化情况,分析了滑动机理。受地震作用促发和地形条件等影响,永光1#滑坡经历了2次加速—减速的复杂滑动过程,滑坡首先在前部平台区整体滑动50~130 m,前缘约6×104 m3滑体再沿前部沟道滑动740 m,最大滑距达870 m,滑动总历时约7 h,最大滑速约10.6 m/s,平均滑速0.034 m/s。永光1#滑坡由地震和前期降水耦合作用形成,地震前大量降水的入渗和软化,滑动过程中高含水率滑带土产生高孔隙水压力,甚至导致液化发生,圈闭的沟道地形和滑带土的低渗透性,使孔隙水压力消散非常缓慢,在全滑程中滑带土摩阻力大幅降低,持速效应明显,是永光1#滑坡远程滑动的主要原因。
泥石流拦挡坝工程服役性能特征分析—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为例
周亮, 何晓英, 晋云超, 张展, 向灵芝, 沈娜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5019
摘要:
拦挡坝是泥石流防治工程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防灾减灾能力在服役期间随着泥石流多次冲出逐渐降低,需开展拦挡坝服役性能特征分析。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泥石流拦挡坝为研究对象,对区内15条沟、55座拦挡坝服役性能进行了现场调查,从有效性和安全性两方面遴选了库容淤积比、坝肩边坡稳定程度、排水孔堵塞程度、坝体损毁度、坝基损毁度、坝肩损毁度、安全性 7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拦挡坝单坝服役性和拦挡坝单沟综合服役性的评价模型,将服役性能等级划分为优、良、中等、差四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拦挡坝单坝服役性等级“差”占34.5%;拦挡坝单沟综合服役性等级“差”占33.3%,其评价结果与现场考察相符,研究成果为拦挡坝服役效果及服役寿命预测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拦挡坝是泥石流防治工程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防灾减灾能力在服役期间随着泥石流多次冲出逐渐降低,需开展拦挡坝服役性能特征分析。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泥石流拦挡坝为研究对象,对区内15条沟、55座拦挡坝服役性能进行了现场调查,从有效性和安全性两方面遴选了库容淤积比、坝肩边坡稳定程度、排水孔堵塞程度、坝体损毁度、坝基损毁度、坝肩损毁度、安全性 7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拦挡坝单坝服役性和拦挡坝单沟综合服役性的评价模型,将服役性能等级划分为优、良、中等、差四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拦挡坝单坝服役性等级“差”占34.5%;拦挡坝单沟综合服役性等级“差”占33.3%,其评价结果与现场考察相符,研究成果为拦挡坝服役效果及服役寿命预测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理论研究与调查评价
机器学习在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现状
张凯翔, 蒋道君, 吕小宁, 张曦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2029
摘要:
为研究机器学习在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中的应用现状,支撑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在智能化时代的发展,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法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发文量、研究热点、研究机构等多视角详述机器学习、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的研究进展,利用VOSviewer软件分析机器学习与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高频关键词及其关联度,并通过分类统计定量化分析得出研究热点、关联性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正由“图谱测量”向“图谱与几何测量”逐步转变,新一代机器学习算法伴随着无人机遥感技术的进步,已成为本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推动着地质灾害体自动识别和智能提取技术发展;但未来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必然是围绕“空—天—地”协同应用与应急监测的综合技术体系,针对不同遥感影像数据的特点,综合研究不同机器学习在各种遥感解译工作场景中的应用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为研究机器学习在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中的应用现状,支撑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在智能化时代的发展,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法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发文量、研究热点、研究机构等多视角详述机器学习、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的研究进展,利用VOSviewer软件分析机器学习与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高频关键词及其关联度,并通过分类统计定量化分析得出研究热点、关联性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正由“图谱测量”向“图谱与几何测量”逐步转变,新一代机器学习算法伴随着无人机遥感技术的进步,已成为本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推动着地质灾害体自动识别和智能提取技术发展;但未来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必然是围绕“空—天—地”协同应用与应急监测的综合技术体系,针对不同遥感影像数据的特点,综合研究不同机器学习在各种遥感解译工作场景中的应用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湖北应城石膏矿区地面塌陷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分析
晏智伟, 苏昌, 张国栋, 徐志华, 杨晓红, 张晨, 盛灿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7031
摘要:
石膏矿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对道路、管道等基础设施及居民生命财产和矿区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湖北应城石膏矿距今有近400年的开采历史,长期地下开采形成了较大范围的采空区。在系统收集矿区前期资料和补充调(勘)查的基础上,采取多因子综合分析和地质分析法,分析了地面塌陷类型及发育分布规律,基于“三带”理论,对老窿型和采空型地面塌陷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应城石膏矿地面塌陷主要为小-中型,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分为采空型和老窿型。采空型地面塌陷主要包含矿柱破坏型和弯曲沉降型两种类型,矿柱破坏型主要为房柱法开采导致矿柱和顶板的破坏垮落,弯曲沉降型主要为长壁式充填法开采充填率不足导致顶板垮落。采空型地面塌陷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采空区充填情况和采深采厚比,当采深采厚比小于60时,地表多发育塌陷现象,而随着采深采厚比的增大,采空区地面塌陷逐渐减少;老窿型地面塌陷变形程度取决于老窿是否与规模化采空区连通及是否充水。研究成果为石膏矿风险管理、安全评估、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等具有指导意义。 石膏矿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对道路、管道等基础设施及居民生命财产和矿区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湖北应城石膏矿距今有近400年的开采历史,长期地下开采形成了较大范围的采空区。在系统收集矿区前期资料和补充调(勘)查的基础上,采取多因子综合分析和地质分析法,分析了地面塌陷类型及发育分布规律,基于“三带”理论,对老窿型和采空型地面塌陷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应城石膏矿地面塌陷主要为小-中型,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分为采空型和老窿型。采空型地面塌陷主要包含矿柱破坏型和弯曲沉降型两种类型,矿柱破坏型主要为房柱法开采导致矿柱和顶板的破坏垮落,弯曲沉降型主要为长壁式充填法开采充填率不足导致顶板垮落。采空型地面塌陷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采空区充填情况和采深采厚比,当采深采厚比小于60时,地表多发育塌陷现象,而随着采深采厚比的增大,采空区地面塌陷逐渐减少;老窿型地面塌陷变形程度取决于老窿是否与规模化采空区连通及是否充水。研究成果为石膏矿风险管理、安全评估、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等具有指导意义。
模糊数学评判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土质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王崇敬, 张龙, 丁腾飞, 王心瑶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9026
摘要:
黄土区人工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难以通过单一方法作出客观准确地评价。为了研究古交市营立村采石场人工土质边坡稳定性,基于坡体工程地质条件采用模糊数学构建了多指标稳定性评判模型,进而结合相互关系矩阵评价其稳定性,最后通过FLAC3D 软件模拟分析了降雨条件下该土质边坡稳定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模糊数学理论评价营立村采石场人工土质边坡天然条件下Fs =1.429>1.15,处于稳定状态;FLAC3D 模拟显示天然状态下边坡稳定系数Fs =1.426,日降雨量增加引起了浅层土体稳定性短暂上升后下降,降雨量150 mm/d时边坡稳定系数Fs趋近于1,已处于极限稳定状态,可能诱发以滑坡为主的重力侵蚀作用。联合运用两种方法相互佐证能够提高评价准确性,使结果更符合边坡实际情况。 黄土区人工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难以通过单一方法作出客观准确地评价。为了研究古交市营立村采石场人工土质边坡稳定性,基于坡体工程地质条件采用模糊数学构建了多指标稳定性评判模型,进而结合相互关系矩阵评价其稳定性,最后通过FLAC3D 软件模拟分析了降雨条件下该土质边坡稳定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模糊数学理论评价营立村采石场人工土质边坡天然条件下Fs =1.429>1.15,处于稳定状态;FLAC3D 模拟显示天然状态下边坡稳定系数Fs =1.426,日降雨量增加引起了浅层土体稳定性短暂上升后下降,降雨量150 mm/d时边坡稳定系数Fs趋近于1,已处于极限稳定状态,可能诱发以滑坡为主的重力侵蚀作用。联合运用两种方法相互佐证能够提高评价准确性,使结果更符合边坡实际情况。
火烧迹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原位快速测定方法
周永豪, 胡卸文, 金涛, 段雯超, 龚学强, 席传杰, 曹希超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9022
摘要:
森林火灾后因火烧迹地土壤斥水性,导致坡面径流和土壤可蚀性增强,提高了火后泥石流易发性,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影响土壤入渗能力和侵蚀敏感性的关键指标。目前常用于火烧迹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测定的水滴冲击测定方法(counting the number of water drop impacts,CND),不适用于原位测定且耗时较长(滴定一组团聚体需要数小时)。作者针对火烧迹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出一种基于冲击震荡破坏效应的团聚体稳定性测定方法(shock and vibration damage method,SVD)。文章充分考虑容重、有机质含量和斥水性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室内火烧模拟试验,制备了13种类型的土壤团聚体。采用自制的试验仪器进行SVD法正交试验测定土壤团聚体质量损失率(MLR),并与传统CND法测得的破坏团聚体的水滴数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VD法的测定MT-6方案(冲击高度1 m、容器容水量40%、冲击5次、测定团聚体20颗)与CND法的测定结果具有很强的一致性(Kendall系数=0.797)和相关性(R2=0.634),测定时间较短(测定一组团聚体约5 min),且测定结果区分度较好(约62%的团聚体MLR位于区分度良好的40%~60%区间),将其作为SVD法的最优测定方案。此外,SVD法试验装置结构简单、便携易拆卸,可用于原位快速且定量地区分火烧迹地不同火烈度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水平,对火烧迹地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治理以及火后泥石流起动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森林火灾后因火烧迹地土壤斥水性,导致坡面径流和土壤可蚀性增强,提高了火后泥石流易发性,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影响土壤入渗能力和侵蚀敏感性的关键指标。目前常用于火烧迹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测定的水滴冲击测定方法(counting the number of water drop impacts,CND),不适用于原位测定且耗时较长(滴定一组团聚体需要数小时)。作者针对火烧迹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出一种基于冲击震荡破坏效应的团聚体稳定性测定方法(shock and vibration damage method,SVD)。文章充分考虑容重、有机质含量和斥水性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室内火烧模拟试验,制备了13种类型的土壤团聚体。采用自制的试验仪器进行SVD法正交试验测定土壤团聚体质量损失率(MLR),并与传统CND法测得的破坏团聚体的水滴数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VD法的测定MT-6方案(冲击高度1 m、容器容水量40%、冲击5次、测定团聚体20颗)与CND法的测定结果具有很强的一致性(Kendall系数=0.797)和相关性(R2=0.634),测定时间较短(测定一组团聚体约5 min),且测定结果区分度较好(约62%的团聚体MLR位于区分度良好的40%~60%区间),将其作为SVD法的最优测定方案。此外,SVD法试验装置结构简单、便携易拆卸,可用于原位快速且定量地区分火烧迹地不同火烈度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水平,对火烧迹地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治理以及火后泥石流起动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基于多期无人机影像对比的滑坡变形特征和形成机理分析—以四川新-金公路唐家湾滑坡为例
程强, 周兴泉, 张肖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3027
摘要:
研究滑坡变形特征对于分析滑坡形成机理和制定防治措施至关重要。本文以工程诱发的唐家湾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工程施工前后的6期无人机影像得到高分辨率DOM,基于相邻两期DOM中识别的特征点作为监测点,根据其位置的变化得出地表位移矢量数据,进而结合地质勘探和深部位移监测分析滑坡变形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工程建设前滑坡区无明显变形(第1个观测周期),工程施工后的第2观测周期(20210315—20210606)、第3 观测周期(20210606—20210908)和第4观测周期(20210908—20211103)滑坡主滑区平均变形速率分别为53.0,103.2和62.5 mm·d−1,至第5观测周期(20211103—20220103)变形速率趋于0。第2观测周期的滑坡后缘的弃渣堆载是滑坡的直接触发因素,降雨促进了滑坡变形的发展,而随着雨季的结束和前缘的堆载反压滑坡变形速率逐渐降低。本文研究表明利用多期无人机高清影像可获取大范围、长时序地表变形信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滑坡变形监测手段。 研究滑坡变形特征对于分析滑坡形成机理和制定防治措施至关重要。本文以工程诱发的唐家湾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工程施工前后的6期无人机影像得到高分辨率DOM,基于相邻两期DOM中识别的特征点作为监测点,根据其位置的变化得出地表位移矢量数据,进而结合地质勘探和深部位移监测分析滑坡变形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工程建设前滑坡区无明显变形(第1个观测周期),工程施工后的第2观测周期(20210315—20210606)、第3 观测周期(20210606—20210908)和第4观测周期(20210908—20211103)滑坡主滑区平均变形速率分别为53.0,103.2和62.5 mm·d−1,至第5观测周期(20211103—20220103)变形速率趋于0。第2观测周期的滑坡后缘的弃渣堆载是滑坡的直接触发因素,降雨促进了滑坡变形的发展,而随着雨季的结束和前缘的堆载反压滑坡变形速率逐渐降低。本文研究表明利用多期无人机高清影像可获取大范围、长时序地表变形信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滑坡变形监测手段。
危岩体精细调查与崩塌过程三维场景模拟—以西南某水电站高边坡为例
王明辉, 曹熙平, 谯立家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2021
摘要:
西南山区水电站两侧陡峻边坡发育有大量危岩体,危岩体滚动滑落、崩塌掉块等现象给电站的大坝、主要建筑物、厂房、道路、支护边坡等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很大影响。现阶段针对危岩崩塌灾害的预测和防护多是忽略危岩体空间几何形状的二维Rockfall方法和人为截取优势剖面,但实际落石为三维运动,其威胁区域为一个地理上的三维空间。鉴于此,以西南某水电站危岩体隐患排查结果为基础,采用现场调查,机载LiDAR遥感测量技术和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研究区高精度的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构建精细危岩体模型和真实三维实景模型,进行历史崩塌落石分布特征、岩体结构产状及崩塌源区危岩体特征和危岩体失稳模式的分析,结合Unity3D三维落石分析方法进行危岩崩落后的运动特征模拟,实现危岩崩落的运动路径及在不同位置上的弹跳高度、冲击能量和滚落区域等参数的获取。结果表明:水电站右岸危岩区块一典型危岩体的弹跳高度最大可达7.92 m,影响范围约145 m,多滚落至大坝,已设置多级被动防护网,不会对电厂内重要设施构成威胁,右岸危岩区块二发育的危岩体崩落后,落石影响范围约为120 m,部分落石会沿着公路护坡滚动到道路上,可能威胁交通要道;左岸危岩区块一发育典型危岩体体积巨大,稳定性差,其崩落后最大弹跳高度可达9.02 m,最终会落入水库蓄水区;左岸危岩区块二危岩分布密集,数量多,崩落后影响范围约为380 m,但受坡表植被茂密的影响,多数落石停积在坡表,对行人车辆有一定的威胁。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水电设施危岩体隐患识别与落石运动模拟提供一定的参考。 西南山区水电站两侧陡峻边坡发育有大量危岩体,危岩体滚动滑落、崩塌掉块等现象给电站的大坝、主要建筑物、厂房、道路、支护边坡等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很大影响。现阶段针对危岩崩塌灾害的预测和防护多是忽略危岩体空间几何形状的二维Rockfall方法和人为截取优势剖面,但实际落石为三维运动,其威胁区域为一个地理上的三维空间。鉴于此,以西南某水电站危岩体隐患排查结果为基础,采用现场调查,机载LiDAR遥感测量技术和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研究区高精度的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构建精细危岩体模型和真实三维实景模型,进行历史崩塌落石分布特征、岩体结构产状及崩塌源区危岩体特征和危岩体失稳模式的分析,结合Unity3D三维落石分析方法进行危岩崩落后的运动特征模拟,实现危岩崩落的运动路径及在不同位置上的弹跳高度、冲击能量和滚落区域等参数的获取。结果表明:水电站右岸危岩区块一典型危岩体的弹跳高度最大可达7.92 m,影响范围约145 m,多滚落至大坝,已设置多级被动防护网,不会对电厂内重要设施构成威胁,右岸危岩区块二发育的危岩体崩落后,落石影响范围约为120 m,部分落石会沿着公路护坡滚动到道路上,可能威胁交通要道;左岸危岩区块一发育典型危岩体体积巨大,稳定性差,其崩落后最大弹跳高度可达9.02 m,最终会落入水库蓄水区;左岸危岩区块二危岩分布密集,数量多,崩落后影响范围约为380 m,但受坡表植被茂密的影响,多数落石停积在坡表,对行人车辆有一定的威胁。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水电设施危岩体隐患识别与落石运动模拟提供一定的参考。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高位滑坡特征分析—以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岩窝村滑坡为例
王猛, 何德伟, 贾志宏, 胡至华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1045
摘要:
2021年10月6日13时许,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岩窝村三组发生高位滑坡灾害。滑坡造成4处民房、3条电力线路被毁,掩埋170 m长的乡村公路,堵塞河道350 m。利用高位滑坡滑前多期卫星数据、滑坡滑后高精度无人机航空影像以及机载LiDAR数据等多源遥感信息源,采用三维立体+时间的四维分析方法,研究高位滑坡特征及其滑动模式。从高位滑坡发育背景入手,通过高位滑坡滑前变形特征以及高位滑动过程动态分析,总结高位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滑动模式。根据滑坡已经发生过程推演及后部残留滑坡体稳定性分析结果,预测分析高位滑坡未来滑动的三种滑动模式:一是滑坡后缘继续错落和活动,挤压前部滑坡体直接剪出;二是滑坡后缘继续错落和活动,沿着已有滑坡通道发生推移式滑坡;三是前部滑坡体启动,引发中后部滑坡体发生牵引式滑坡。高位滑坡在西南山区屡见不鲜,在早期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中应有效识别、加强防灾减灾措施。 2021年10月6日13时许,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岩窝村三组发生高位滑坡灾害。滑坡造成4处民房、3条电力线路被毁,掩埋170 m长的乡村公路,堵塞河道350 m。利用高位滑坡滑前多期卫星数据、滑坡滑后高精度无人机航空影像以及机载LiDAR数据等多源遥感信息源,采用三维立体+时间的四维分析方法,研究高位滑坡特征及其滑动模式。从高位滑坡发育背景入手,通过高位滑坡滑前变形特征以及高位滑动过程动态分析,总结高位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滑动模式。根据滑坡已经发生过程推演及后部残留滑坡体稳定性分析结果,预测分析高位滑坡未来滑动的三种滑动模式:一是滑坡后缘继续错落和活动,挤压前部滑坡体直接剪出;二是滑坡后缘继续错落和活动,沿着已有滑坡通道发生推移式滑坡;三是前部滑坡体启动,引发中后部滑坡体发生牵引式滑坡。高位滑坡在西南山区屡见不鲜,在早期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中应有效识别、加强防灾减灾措施。
基于水文过程和应力应变耦合的陕北黄土滑坡复活机理分析—以延安二科庄滑坡为例
王康, 畅俊斌, 李晓科, 朱文峰, 卢啸, 刘慧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3037
摘要:
二庄科滑坡是典型受雨季影响的滑坡,降雨会改变老滑坡的渗流场,削弱基质吸力和土体抗剪强度,导致内部产生张拉裂缝,引发整体滑动和局部大变形。现有的研究很少考虑二庄科滑坡的渗流场与应力场的相互作用。因此,文章基于实际工程地质灾害背景,在现场监测数据和地形物理参数的基础上,建立了几何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水力耦合数值模拟。通过研究滑坡内部饱和度和孔压的变化规律来探讨降雨入渗规律,从应力位移的角度探讨降雨强度对滑坡复活的影响规律。此外,为了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选取了滑坡实测点位并找到了数值模型对应位置,对位移、土压力和饱和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数值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的结论。通过数值模拟耦合计算和降雨条件下老滑坡复活机制的研究,对实测数据进行解释并分析滑坡复活过程,为后续工程预警和减灾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二庄科滑坡是典型受雨季影响的滑坡,降雨会改变老滑坡的渗流场,削弱基质吸力和土体抗剪强度,导致内部产生张拉裂缝,引发整体滑动和局部大变形。现有的研究很少考虑二庄科滑坡的渗流场与应力场的相互作用。因此,文章基于实际工程地质灾害背景,在现场监测数据和地形物理参数的基础上,建立了几何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水力耦合数值模拟。通过研究滑坡内部饱和度和孔压的变化规律来探讨降雨入渗规律,从应力位移的角度探讨降雨强度对滑坡复活的影响规律。此外,为了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选取了滑坡实测点位并找到了数值模型对应位置,对位移、土压力和饱和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数值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的结论。通过数值模拟耦合计算和降雨条件下老滑坡复活机制的研究,对实测数据进行解释并分析滑坡复活过程,为后续工程预警和减灾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含构造节理的崩塌体动力破碎特征分析
臧佳园, 常文斌, 邢爱国, 张耀明, 王春玲, 金凯平, 沈凌铠, 于文罡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9035
摘要:
近年来西南地区崩塌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为明确崩塌体运动过程中的破碎特征,基于对纳雍县鬃岭崩塌的野外地质勘察,使用离散元颗粒流方法模拟了鬃岭崩塌在破坏及堆积阶段的动力破碎过程,并对崩塌体中破碎体的最大弗雷特直径(Feret’s diameter)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重力作用下鬃岭崩塌内部构造节理迅速贯通,将崩塌体分割为大量破碎块体,最终沿顺倾节理面滑下。2. 在崩塌前期破坏及后续堆积过程中均存在明显的破碎现象,具体表现为初始破坏时的大范围解体与后续堆积过程中的摩擦拉裂破碎。3. 采用双参数Weibull分布模型及分形几何理论拟合了不同时刻破碎体粒径分布曲线,结果显示崩塌体在堆积阶段(t = 21.7~72.4 s)的破碎程度弱于前期破坏阶段(t = 0~21.7 s)的破碎程度,破碎体的分形维数及细粒径破碎体的占比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不断增大,再次论证了崩塌体破坏及堆积全过程中的破碎解体现象。研究结果为揭示鬃岭崩塌的动力破碎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西南山区崩塌灾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指导。 近年来西南地区崩塌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为明确崩塌体运动过程中的破碎特征,基于对纳雍县鬃岭崩塌的野外地质勘察,使用离散元颗粒流方法模拟了鬃岭崩塌在破坏及堆积阶段的动力破碎过程,并对崩塌体中破碎体的最大弗雷特直径(Feret’s diameter)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重力作用下鬃岭崩塌内部构造节理迅速贯通,将崩塌体分割为大量破碎块体,最终沿顺倾节理面滑下。2. 在崩塌前期破坏及后续堆积过程中均存在明显的破碎现象,具体表现为初始破坏时的大范围解体与后续堆积过程中的摩擦拉裂破碎。3. 采用双参数Weibull分布模型及分形几何理论拟合了不同时刻破碎体粒径分布曲线,结果显示崩塌体在堆积阶段(t = 21.7~72.4 s)的破碎程度弱于前期破坏阶段(t = 0~21.7 s)的破碎程度,破碎体的分形维数及细粒径破碎体的占比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不断增大,再次论证了崩塌体破坏及堆积全过程中的破碎解体现象。研究结果为揭示鬃岭崩塌的动力破碎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西南山区崩塌灾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指导。
国内外免像控无人机航测软件在数字滑坡中的应用效果对比—以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为例
何雨健, 窦杰, 王协康, 付永虎, 马豪, 汪恒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3043
摘要:
滑坡灾害是中国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数字滑坡的高效、便捷和准确是滑坡防灾减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由于高效率和低成本等优势,免像控无人机航测技术已被逐渐应用于数字滑坡分析领域。本文旨在为探讨基于免像控技术的各航测软件在滑坡地形处理中的优劣势,以及应用于数字滑坡技术中的可行性。本研究选取长江三峡库区的大型黄土坡滑坡为研究对象,借助大疆PHANTOM 4RTK无人机获取研究区高分辨率遥感数据,采用四款国内外常用的专业航测处理软件Pix4D mapper、Photoscan、Context Capture以及DJI Terra分别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从正射图质量、精度误差、耗时及操作难度四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并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体滑坡航拍面积高达2.23 km2的情况下,Pix4D mapper软件生成的正射图质量效果最好且能达到大比例尺制图要求;(2)在精度误差上,DJI Terra与Pix4D mapper表现最好,其中20个检查点的平面中误差均未超过10 cm,垂直中误差均未超过30 cm,综合对比结果发现在较大面积的单体滑坡灾害分析中Pix4D mapper软件最具优势;(3)基于数字滑坡图件遥感解译获取了滑坡基本数字信息并通过GIS软件将滑坡数字信息储存起来建立滑坡灾害大数据库。综上,免像控无人机航测技术在今后的滑坡灾害大数据库的快速建立具有巨大优势并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为滑坡灾害防治与应急调查快速分析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 滑坡灾害是中国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数字滑坡的高效、便捷和准确是滑坡防灾减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由于高效率和低成本等优势,免像控无人机航测技术已被逐渐应用于数字滑坡分析领域。本文旨在为探讨基于免像控技术的各航测软件在滑坡地形处理中的优劣势,以及应用于数字滑坡技术中的可行性。本研究选取长江三峡库区的大型黄土坡滑坡为研究对象,借助大疆PHANTOM 4RTK无人机获取研究区高分辨率遥感数据,采用四款国内外常用的专业航测处理软件Pix4D mapper、Photoscan、Context Capture以及DJI Terra分别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从正射图质量、精度误差、耗时及操作难度四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并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体滑坡航拍面积高达2.23 km2的情况下,Pix4D mapper软件生成的正射图质量效果最好且能达到大比例尺制图要求;(2)在精度误差上,DJI Terra与Pix4D mapper表现最好,其中20个检查点的平面中误差均未超过10 cm,垂直中误差均未超过30 cm,综合对比结果发现在较大面积的单体滑坡灾害分析中Pix4D mapper软件最具优势;(3)基于数字滑坡图件遥感解译获取了滑坡基本数字信息并通过GIS软件将滑坡数字信息储存起来建立滑坡灾害大数据库。综上,免像控无人机航测技术在今后的滑坡灾害大数据库的快速建立具有巨大优势并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为滑坡灾害防治与应急调查快速分析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
四川天全县白果树沟“7·15”泥石流成灾机理
黄光林, 胡卸文, 席传杰, 周瑞宸, 何坤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3011
摘要:
相较于宽缓沟道型泥石流,小流域窄陡沟道型泥石流具有更高的隐蔽性和突发性,揭示此类灾害成灾机理无疑对工程治理及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发生在四川省天全县白果树沟2021年“7·15”突发性泥石流为例,借助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测与RAMMS流体动力学模拟,揭示了此次泥石流的成灾过程。结果表明:白果树沟泥石流是累计前期降雨和短时强降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起动源于上游饱水物源被山洪揭底,而沿途侧蚀冲刷沟岸形成的滑坡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补给,沟内局部堵溃后又进一步放大流量、导致沟口成灾,淤埋雅康高速公路路面。从发展趋势看,白果树沟现阶段物源丰富,水动力条件良好,仍存在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 相较于宽缓沟道型泥石流,小流域窄陡沟道型泥石流具有更高的隐蔽性和突发性,揭示此类灾害成灾机理无疑对工程治理及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发生在四川省天全县白果树沟2021年“7·15”突发性泥石流为例,借助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测与RAMMS流体动力学模拟,揭示了此次泥石流的成灾过程。结果表明:白果树沟泥石流是累计前期降雨和短时强降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起动源于上游饱水物源被山洪揭底,而沿途侧蚀冲刷沟岸形成的滑坡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补给,沟内局部堵溃后又进一步放大流量、导致沟口成灾,淤埋雅康高速公路路面。从发展趋势看,白果树沟现阶段物源丰富,水动力条件良好,仍存在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
基于D型深孔测斜曲线的滑坡滑动面位置确定方法研究
陈浩, 吴红刚, 谌清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31
摘要:
在实际的深孔位移监测中,测斜曲线的突变特征是滑动面辨识的关键依据,前人通过大量的研究总结将滑动面迹象显著的测斜曲线类型分为了“B”型、“D”型、“r”型等几种。其中,对于“D”型测斜曲线通常是将曲线的鼓包凸起点作为滑动面的位置,但这种方法容易受到测点布置间隔和横纵坐标观测尺度的影响,存在滑面位置定义不清晰、数值不确定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地克服这些缺点,提升测斜曲线滑动面辨识的准确度,基于“D”型测斜曲线变化特征,将滑坡抽象为由“滑动体”、“滑动区间”以及“不动体”三者组成的概化模型,根据三者抗弯刚度的差异建立外界荷载作用下的杆件力学模型,深入分析滑坡运动过程中不同深度处土体的变形特点。研究表明,由于“D”型曲线滑动面并未完全贯通,使得土体沿深度方向变形连续无突变,力学模型中杆件正负弯矩的分界点是变形曲线水平位移最大处,能够真实地反映滑坡变形特点以及滑动面的位置。将土体累计位移转化为相对位移,则“D”型深孔测斜曲线变为了“S”型相对位移-深度曲线,且“S”型曲线的拐点与滑动面的位置相近;通过提取监测期内不同深度处土体的平均相对位移,运用三次样条插值法计算“S”型区段内拐点的深度值,能够更加精准地确定滑动面位置,更好地提升深孔位移监测的可靠度和准确度,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在实际的深孔位移监测中,测斜曲线的突变特征是滑动面辨识的关键依据,前人通过大量的研究总结将滑动面迹象显著的测斜曲线类型分为了“B”型、“D”型、“r”型等几种。其中,对于“D”型测斜曲线通常是将曲线的鼓包凸起点作为滑动面的位置,但这种方法容易受到测点布置间隔和横纵坐标观测尺度的影响,存在滑面位置定义不清晰、数值不确定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地克服这些缺点,提升测斜曲线滑动面辨识的准确度,基于“D”型测斜曲线变化特征,将滑坡抽象为由“滑动体”、“滑动区间”以及“不动体”三者组成的概化模型,根据三者抗弯刚度的差异建立外界荷载作用下的杆件力学模型,深入分析滑坡运动过程中不同深度处土体的变形特点。研究表明,由于“D”型曲线滑动面并未完全贯通,使得土体沿深度方向变形连续无突变,力学模型中杆件正负弯矩的分界点是变形曲线水平位移最大处,能够真实地反映滑坡变形特点以及滑动面的位置。将土体累计位移转化为相对位移,则“D”型深孔测斜曲线变为了“S”型相对位移-深度曲线,且“S”型曲线的拐点与滑动面的位置相近;通过提取监测期内不同深度处土体的平均相对位移,运用三次样条插值法计算“S”型区段内拐点的深度值,能够更加精准地确定滑动面位置,更好地提升深孔位移监测的可靠度和准确度,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地震作用下含弱层顺向坡响应规律分析
王来贵, 孙颖聪, 赵娜, 向丽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29
摘要:
以抚顺西露天矿南帮含弱层顺向坡作为参考原型,利用FLAC3D软件模拟实际地震动及地震动输入、斜坡模型的边界条件、岩体参数以及网格模型划分,对含弱层顺向坡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监测点的加速度和速度探讨含弱层顺向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作用下对于含单一弱层斜坡响应特征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是弱层的厚度,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影响斜坡的稳定程度要大于单一弱层倾角的影响。(2)通过弱层与斜坡坡面的相交部位监测点2#在水平方向速度可以得出,厚度对于X方向的速度大小影响程度较大。(3)对于地震作用下双弱层特性斜坡的响应规律分析时,弱层与斜坡相交部位的破坏响应规律会随着坡高的增大而有所变化,双弱层监测点3#的加速度幅值变化及速度变化程度均比双弱层监测点2#明显。地震作用下顺向坡的响应规律与含有弱层的倾角、厚度和弱层的数量位置有关,在对斜坡的治理与防护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震与弱层特性的耦合作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以抚顺西露天矿南帮含弱层顺向坡作为参考原型,利用FLAC3D软件模拟实际地震动及地震动输入、斜坡模型的边界条件、岩体参数以及网格模型划分,对含弱层顺向坡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监测点的加速度和速度探讨含弱层顺向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作用下对于含单一弱层斜坡响应特征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是弱层的厚度,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影响斜坡的稳定程度要大于单一弱层倾角的影响。(2)通过弱层与斜坡坡面的相交部位监测点2#在水平方向速度可以得出,厚度对于X方向的速度大小影响程度较大。(3)对于地震作用下双弱层特性斜坡的响应规律分析时,弱层与斜坡相交部位的破坏响应规律会随着坡高的增大而有所变化,双弱层监测点3#的加速度幅值变化及速度变化程度均比双弱层监测点2#明显。地震作用下顺向坡的响应规律与含有弱层的倾角、厚度和弱层的数量位置有关,在对斜坡的治理与防护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震与弱层特性的耦合作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藏东察雅县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源头管控对策建议
田尤, 陈龙, 黄海, 刘建康, 李元灵, 李洪梁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8033
摘要:
以藏东察雅县城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形、坡向、斜坡结构、地层、距断层距离7个评价指标,运用证据权重法,构建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以四种降雨频率(10%、5%、2%、1%)下的年最大日降雨量作为动态诱发因子,建筑人口和交通设施作为承灾体,评价了地质灾害的动态风险性。结果表明,除围绕县城场镇两侧的斜坡以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区为主外,研究区其他区域以中、低风险为主。随着降雨频率的降低,区内高风险区与极高风险区面积同比最大增长25.81%和0.44%;低风险区与中风险区面积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20.03%和6.52%。基于风险评价结果,提出考虑不同降雨频率的地质灾害风险源头管控方法,具体为:针对10%、5%、2%和1%四种降雨频率下的极高风险区,建议分别采取工程治理、工程治理/专业监测、专业监测、专业监测/群专结合的管控手段;针对1%降雨频率下的高风险与中风险区,建议采取的风险管控措施为群专结合与群测群防。该风险管控体系考虑了不同降雨频率下斜坡的动态风险,可精细化提高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的管控水平。 以藏东察雅县城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形、坡向、斜坡结构、地层、距断层距离7个评价指标,运用证据权重法,构建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以四种降雨频率(10%、5%、2%、1%)下的年最大日降雨量作为动态诱发因子,建筑人口和交通设施作为承灾体,评价了地质灾害的动态风险性。结果表明,除围绕县城场镇两侧的斜坡以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区为主外,研究区其他区域以中、低风险为主。随着降雨频率的降低,区内高风险区与极高风险区面积同比最大增长25.81%和0.44%;低风险区与中风险区面积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20.03%和6.52%。基于风险评价结果,提出考虑不同降雨频率的地质灾害风险源头管控方法,具体为:针对10%、5%、2%和1%四种降雨频率下的极高风险区,建议分别采取工程治理、工程治理/专业监测、专业监测、专业监测/群专结合的管控手段;针对1%降雨频率下的高风险与中风险区,建议采取的风险管控措施为群专结合与群测群防。该风险管控体系考虑了不同降雨频率下斜坡的动态风险,可精细化提高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的管控水平。
对如何为省级政府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工作的探讨
洪增林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10017
摘要:
论文在阐述陕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基础上,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省级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工作实践经验为例,围绕地质灾害风险风险识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能力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值守以及科技创新等,探讨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工作,为陕西省各地市乃至全国地质灾害技术支撑提供可参考与借鉴依据。 论文在阐述陕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基础上,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省级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工作实践经验为例,围绕地质灾害风险风险识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能力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值守以及科技创新等,探讨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工作,为陕西省各地市乃至全国地质灾害技术支撑提供可参考与借鉴依据。
火后泥石流启动降雨阈值分析—以四川乡城仁额拥沟泥石流为例
王元欢, 沈昊文, 谢万银, 鲁科, 胡桂胜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208007
摘要:
2014年初夏,中国西南中横断山区仁额拥沟遭受了一次森林大火,火后的短时低雨强在3#支沟内激发了3次泥石流;2015年8月的一次强降雨在仁额拥沟的1#、2#和3#支沟及其他附近的多个更小的流域内均激发了泥石流。为了解火后泥石流的降雨响应特征,文章采用距离修正的方式处理降雨数据,通过对4次泥石流发生的降雨过程分析,查明了流域特征对泥石流启动的作用及其对各支沟泥石流不同降雨阈值的影响。研究发现:(1)泥石流降雨阈值在火后非常低且有随时间推移而增大的趋势;(2)仁额拥沟火后泥石流具有高频率特征,其原因除了在于火后天然植被的破坏后降雨对坡面径流和侵蚀效应的放大,流域本身的性质也有极大的贡献;(3)各支沟内泥石流降雨阈值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流域面积的差异,泥石流侵蚀受制于径流量大小。 2014年初夏,中国西南中横断山区仁额拥沟遭受了一次森林大火,火后的短时低雨强在3#支沟内激发了3次泥石流;2015年8月的一次强降雨在仁额拥沟的1#、2#和3#支沟及其他附近的多个更小的流域内均激发了泥石流。为了解火后泥石流的降雨响应特征,文章采用距离修正的方式处理降雨数据,通过对4次泥石流发生的降雨过程分析,查明了流域特征对泥石流启动的作用及其对各支沟泥石流不同降雨阈值的影响。研究发现:(1)泥石流降雨阈值在火后非常低且有随时间推移而增大的趋势;(2)仁额拥沟火后泥石流具有高频率特征,其原因除了在于火后天然植被的破坏后降雨对坡面径流和侵蚀效应的放大,流域本身的性质也有极大的贡献;(3)各支沟内泥石流降雨阈值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流域面积的差异,泥石流侵蚀受制于径流量大小。
矿山地质灾害
降雨作用下多软弱夹层边坡滑移机理分析
刘向峰, 于冰, 郝国亮, 王来贵
,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302013
摘要:
本文基于抚顺西露天矿南帮滑坡工程实例,分析地下水及降雨入渗作用下顺倾软弱夹层边坡失稳的水力学模式,采用FLAC3D软件对抚顺西露天矿南帮边坡在地下水及降雨入渗作用下边坡变形的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总结地下水及降雨入渗作用下顺倾多软弱夹层边坡的滑动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入渗和地下水的流动对坡体产生渗透压力,坡体破裂面大量发育,最大合位移约为1.27 m,形成多阶段滑坡,整体呈现混合式滑坡;边坡变形破坏期间,坡顶附近易沿弱层产生拉涨破坏,为地表水渗透和地下水的运移提供通道,并呈现多滑面的特点,形成贯通的剪切破坏面,进一步导致边坡的多段变形;地下水及降雨入渗影响下,边坡弱层含水率累积增加,损伤破裂,体积应变增量降低,有效应力降低,孔压累积上升,抗剪强度减低,从而诱发滑坡。相比降雨工况下,采用不同坡高高度回填压脚防护的边坡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考虑工程实际综合比较不同防治方案,在降雨影响下,回填压脚至1/2坡高高度防治效果更好,边坡较稳定。 本文基于抚顺西露天矿南帮滑坡工程实例,分析地下水及降雨入渗作用下顺倾软弱夹层边坡失稳的水力学模式,采用FLAC3D软件对抚顺西露天矿南帮边坡在地下水及降雨入渗作用下边坡变形的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总结地下水及降雨入渗作用下顺倾多软弱夹层边坡的滑动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入渗和地下水的流动对坡体产生渗透压力,坡体破裂面大量发育,最大合位移约为1.27 m,形成多阶段滑坡,整体呈现混合式滑坡;边坡变形破坏期间,坡顶附近易沿弱层产生拉涨破坏,为地表水渗透和地下水的运移提供通道,并呈现多滑面的特点,形成贯通的剪切破坏面,进一步导致边坡的多段变形;地下水及降雨入渗影响下,边坡弱层含水率累积增加,损伤破裂,体积应变增量降低,有效应力降低,孔压累积上升,抗剪强度减低,从而诱发滑坡。相比降雨工况下,采用不同坡高高度回填压脚防护的边坡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考虑工程实际综合比较不同防治方案,在降雨影响下,回填压脚至1/2坡高高度防治效果更好,边坡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