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3-8035 CN 11-2852/P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SCD收录期刊
  •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 Scopus 收录期刊
  • DOAJ 收录期刊
  • GeoRef收录期刊
欢迎扫码关注“i环境微平台”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地质支撑

发布日期: 2013-12-01 阅读次数:48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全国二氧化碳储存潜力评价和地质碳汇潜力研究通过评审

10月30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示范工程”、“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成果在北京分别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鉴定,并被评为优秀成果报告。记者获悉,通过地质科研人员的三年努力,这两项成果评价得出了我国417个沉积盆地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及适宜性;估算了我国岩溶、土壤及矿物碳汇潜力,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编制等提供了有力的地质支撑。

通过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适宜性评价,基本掌握了我国可储存二氧化碳地质区域和储存潜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实施了我国首个煤基全流程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突破了钻探、灌注、采样、监测等技术难题,实践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全流程工程技术,表明我国具有自有技术实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能力。

建立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并对我国417个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沉积盆地开展了潜力与适宜性评价,表明适宜――较适宜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区域占全国评价盆地总面积的39%。在此基础上,在69个主要盆地内圈定出总面积约51万平方公里的341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目标靶区。建立了我国目前最完善、技术经济、且实用有效的“空中――地表――地下”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立体监测体系,提出了我国进一步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评价的工作部署。

通过开展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初步建成了中国地质碳汇监测网络,取得了30多万个地质碳汇调查监测数据。通过监测表明,地质碳汇过程对环境变化敏感,并存在促进碳汇稳定性的机制。建立了植物――土壤――岩石体系岩溶碳汇过程模型和气候参数与土壤碳密度的关系模型,探索了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碳汇过程和碳汇强度,揭示了我国东部农耕区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及差异、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因素对地质碳汇的影响,圈定了吉林、海南、河北等典型省份的土壤碳汇源区,提出了我国地质过程固碳增汇的对策与措施。

研究发现,我国西南石漠化治理工程具有巨大的增汇潜力,不同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岩溶碳汇和土壤碳汇效应差别较大,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湿地保护、农田管理、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等措施都可使区域地质碳汇量得到显著增加。成果表明,生物作用参与下的地质碳汇过程主要是短时间尺度过程,能及时响应气候、降雨、植被的变化,且碳汇量和潜力大,这是本项成果科学研究的新发现和取得的重大进展。

全国二氧化碳储存潜力评价和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分别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实施。


(范宏喜)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发布日期: 2013-12-01 阅读次数:48